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995 2
2010-01-29
2010年01月28日 15:0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有关各种比赛特别是体育比赛的报道,“三甲”这个词使用频率很高,但都用错了。比如《超女三甲 下月同台唱》,看过内容始知,是把“三甲”当作超女的冠军、亚军和季军了。预测游泳世锦赛花样游泳成绩,有“进三甲 有决心也有难度”的标题,也是把“三甲”当作前三名。
  “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以清代科举为例,分四级:童试包括县、府、院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全国性考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在宫中主持,也叫廷试。贡士均可参加,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辞源》有“三甲”条目,引用《宋史·选举制》指出“三甲”的由来:“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进士始分三甲。”
  “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如此看来,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三甲”是殿试中榜进士中的末等即三等。近读有关王铎的文章,说王铎“至31岁时,入京殿试,列三甲第五十八名,赐同进士出身……”这是“三甲”的规范用法,就是说,王铎没能进入一甲、二甲,在三甲中列第五十八名。
  时下“状元”走红,凡第一者都称状元,高考尤甚。不过有个现象很怪,古今的状元大都没什么作为。有心人统计过,科举史上700多名状元,中举后出类拔萃者寥寥无几;1997年至2008年我国各省市1300余名文理科状元,也暂无一人成为各行各业的顶级人才。看来学问大小和分数高低不完全成正比,能力和学历也不能划等号,一甲第一名尚且如此,更遑论“三甲”了。(刘曰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9 11:58:49
呵呵,又长一知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4 19:08:15
感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