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4439 6
2006-02-20
<P>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第32页中,引述了哈耶克关于不同匠经济组织的有效性问题。</P>
<P>在奥斯卡和区比认为:社会主义的企业也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定价模式,从而超越没有资本垄断的市场经济。而哈耶克给予了有力的反驳。他指出成本和生产可能性都是未知的。只有存在私人自由企业制度的激励,分散在成百万经济人中的信息有可能被有效地发信和利用。</P>
<P>我不理解这句话,谁能解释一下。</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2-20 20:44:00

兰格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不决定分配消费品和分配职业的制度,也不决定指导商品生产的原则。兰格假设在这个经济中存在消费选择自由和职业选择自由,因此有消费品和劳动服务的市场,但在劳动之外不存在资本货物和生产资源的市场。兰格指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观均衡条件如下:(1)消费者有选择自由。已知消费品的收入和价格,消费品的需求被确定;(2)生产经理的决策不再由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指引,而是受中央计划局的规定指导。中央计划局对他们规定如下规则,目的在于用最好的方式满足消费者偏好。一条规则是必须选择使平均生产成本最小的要素组合,第二条规则是产量必须这样确定,使边际成本等于产品价格,以决定生产规模。企业经理与产业经理更为关注部门的长期成本,关注部门中生产能力扩大与缩小的决策。为了使他们遵守这些规则,要素和产品的价格必须是已知的。在消费品和劳动服务的情况下,它们由市场决定,在其它情况下,则由中央计划局决定。(3)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劳动者贡献他们的服务给支付最高工资的产业或职业。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均衡条件是价格为已知。只有价格为已知,使平均成本为最小的要素组合,使边际成本与产品价格相等的产量以及最终生产资源的最佳分配才能被决定。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价格的决定过程与竞争市场中的过程相似。中央计划局起市场的作用,它规定生产要素组合和选择工厂生产规模的规则、确定一个产业的产量的规则、分配资源的规则以及在会计中将价格当参数使用的规则。最后以试错法确定价格,如果供不应求,价格就提高,如果供过于求,价格就降低,经过反复试验直到市场上生产资料的供求相等,均衡价格确定。兰格认为这与市场经济中的价格调整过程很相似,并断言“用计划代替市场的功能是很可能的和可行的”。 [10] 兰格自信地认为,中央计划局所拥有的经济体系的知识比任何私人企业家拥有的知识更多,而且可以以比竞争市场更短的系列的相继试验获得正确的均衡价格。他把试错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也适用于消费选择自由和职业选择自由都不存在的社会主义制度。兰格指出社会主义的实际危险是经济生活的官僚化,而不是不能应付资源配置问题。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争论中兰格得出的不同于米塞斯的结论。总之,兰格模式的核心问题是中央计划局采用试错法,模拟市场机制,决定生产资料的价格,从而使供求得到平衡,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哈耶克断言,没有理由预料在计划经济下生产将停止,中央当局在利用资源上会面临困难,产出量将会比计划开始前的水平低,应该预期的是在可利用资源的使用由中央权威加以决定地方的产出量将会低于市场价格机制自动运行而其它环境相似的地方。哈耶克的批评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中央计划经济存在信息收集处理的困难。哈耶克认为,中央计划的指导要替代工业企业管理者个人的作用就必须进行细致的指导,而只有将一切知识都应用于中央权威的计算之中才可以做出恰当的决策。只是这一资料收集的任务就已超越了人类的能力。即使搜集到了资料,还需做出具体的决策。每一个决策都要根据若干差不多的联立微分方程的解做出,这个任务从已知的手段看是终身都完成不了的。中央计划权威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第二,中央计划经济存在激励方面的问题。哈耶克指出,问题并不在于中央权威能否合理地决定生产和分配,而在于那些既非财产主人又对自己管辖的生产资料无直接兴趣的个人能否成功地担当责任并做出决策。兰格的方案并没有说明如何向这些个人提供适当的激励的问题。第三,兰格等人的方案对于静态均衡理论过于迷恋,不理解价格机制的真正作用。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主张依靠竞争机制来决定相对价格,但又直接反对直接由市场决定价格,而主张用一个中央权威定价来代替市场。中央确定价格的方法非常不灵活,哈耶克将管制价格体系和市场价格体系形象地比作两支不同的进攻部队的差别,前者如同一支部队的每个分队和每个士兵只有接到特别的命令才能行动,并且在总部命令的距离内行动,后者犹如一支部队的每个分队和每个士兵都可以利用每一个机会,见机行事。在他看来,设想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全能的、能够及时调整每一种价格的经济指挥机构在逻辑上并非不可能,但在现实中则非常困难。市场的复杂多变也使得兰格等人的以试错法确定价格的方式无法应用。中央经济权威机构确定价格不仅行动迟缓,而且只限于为各类商品定价,无法体现建立在具体时间、地点和质量基础上的价格差别,这意味着生产管理者没有动力,甚至没有真正的可能性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机会、成交条件和当地的特殊情况所赋予的各种优势。由于价格由权威机关决定,就排除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的力量即价格竞争。在哈耶克看来,在真正对决策负责的不是企业家而是审批其决策的政府官员时,这充其量只是一个半竞争的体制。

哈耶克对于中央计划经济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的思想进行了有力的反驳,他于1945年9月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一篇题为《价格制度是一种使用知识的机制》的文章,事实上对其思想进行了总结 [12] 。哈耶克指出,如果要理解价格制度的真正功能,必须把它视为一种传递信息的机制,当价格更具刚性时,便不能发挥出这种功能。中央计划者缺乏必要的信息,有效配置资源的所需的价格及成本的信息又有通过市场过程本身才可以获得。哈耶克论证了由市场力量决定价格的分散决策远比中央计划更好地利用这些信息。哈耶克的分析表明,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市场经济优于中央计划经济。

20世纪社会主义经济大论战从实质上看是中央计划经济能否有效运行的争论。尽管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但争论的主题中央计划经济的可行性却是研究20世纪中央计划经济演化的持久课题。米塞斯提出社会主义不可能得到合理的经济计算,指出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不相容性,尽管其本质在于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但确实触及到了中央计划经济运行中的问题,迄今为止我们很难说这些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米塞斯在中央计划经济尚未产生时就预见到了这种体制运行中的问题,无疑需要极大的理论洞察力。兰格的思想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第一次从理论上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将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但他的计划代替市场的思想也留下了模拟市场的幻想。兰格模式有着很大的缺陷,布鲁斯、拉斯基认为兰格模式的最大缺陷是忽视了中央计划者、经济当事人的激励问题。中央计划局被视为团结、公共利益、纯粹理性的化身,唯一关心是推行市场社会主义的规则-调整价格以避免短缺与过剩,不使用其巨大的权力用于其他目的,而经理则遵守规则,不表现出丝毫的自利倾向。 [13] 兰格模式也忽视了市场经济中的动态因素企业家的作用,他否认市场经济中激励与管理机制的重要性,这些机制包括董事会、经理所有制、大股东、接管、银行、破产等。 [14] 正如哈耶克所指出的那样,兰格模式中信息问题也没有得到满意的解决。中央计划局缺乏收集、处理经济中大量信息的能力。美国学者彼得·莫雷尔指出,兰格模式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竞争范式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5] 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竞争范式集中考察均衡中的经济,而不考虑经济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兰格模式也不可能避免带有新古典理论的一些内在弱点。哈耶克对于兰格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抓住了兰格模式的弱点,其批评可以说是鞭辟入内,颇为深刻,后人对于中央计划经济的批评很少有超过他的。他对于中央计划经济能有效地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一问题持怀疑态度,他对中央计划经济的批评主要集中在《通向奴役的道路》 [16]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等著作上。他粉碎了中央计划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应灵丹的乌托邦式的幻想,并正确预言了中央计划经济的失败。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内在痼疾的批判促使了资本主义某种程度上进行改进,缓和其内在矛盾,而哈耶克对于中央计划经济的批评,社会主义者则置若罔闻,不予理会,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历史憾事。

有趣的是,1980年代发现了兰格1940年7月31日致哈耶克的信,以致于英国资深的苏联经济专家诺夫教授不得不承认他对兰格观点的介绍不够确切。 [17] 兰格在这封信中指出:“我并不认为由一个实际的中央计划局定价是一个实用的解决方式,在我的论文中这只是一个方法论的设计……。事实上,我当然会建议只要可能即只有当买卖单位的数量足够大时,由完全的市场过程定价。只有当这些单位的数量如此之小以致于制造商寡占、买主寡占和双方垄断居主导地位时,我才赞成由公共机构根据我在小册子里提出的原则定价,以作为一种实际的解决方式。在这样的情形下,定价也是在资本主义下进行的,只是这是垄断的定价,而不是价格有利于公共福利政策。我还要补充的是,正如在我小册子的最后部分指出的那样,只有在竞争性市场的自动过程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我才赞成实际的工业社会化”。 从这封信看,兰格的观点有所退却。中央计划局定价只是一个方法论的设计,而不是一个实用的解决方式。兰格在信中赞成由完全的市场过程定价,这表明他以一种委婉的方式表示在论战中服输。

20世纪20-40年代社会主义经济大论战的最大遗产在于,这场争论表明中央计划经济不能解决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虽然争论已过了半个世纪,我们仍被争论双方逻辑上的严谨和思想上的睿智所深深折服了。中央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运作的论断不幸言中了,中央计划经济半个多世纪试验的糟糕记录及其失败便是明证。中央计划经济的试验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正是出于提高经济效率的考虑一些中央计划经济国家才走上了经济改革之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0 21:07:4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0 22:11:00

"哈耶克指出,如果要理解价格制度的真正功能,必须把它视为一种传递信息的机制,当价格更具刚性时,便不能发挥出这种功能。"比如一双皮鞋镶了几个仿钻变成名贵鞋卖千元 ,千元价格传递的信息就是1)关于房地产商/银行2)关于国税地税3)关于公司股东4)关于企业管理层5)关于时尚媒体/著名艺人6)关于优质的购物环境和服务员7)关于设计师 等等等等 .请教这样的理解有没有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0 22:33:00
哈耶克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当中的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我们想了解价格的真正作用,就必须把价格体系看作一种交流信息的机制。
当然,价格越僵硬这种作用就发挥得越不理想。(不过,即使在牌价相当僵硬时,
价格变化的力量仍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合同的其它条款起作用。)价格体系的最重要
的特点是,其运转所需的知识很经济,就是说,参与这个体系的个人只需要掌握很
少信息便能采取正确的行动。
 
  最关键的信息只是以最简短的形式,通过某种符号来传递的,而且只传递给有
关的人。把价格体系描绘成一种记录变化的工具或一种通讯系统不仅仅是一种隐喻,
这种通讯系统能使单个生产者象工程师观察一些仪表的指针那样,仅观察一些指标
的运动便可调整其活动从而适应变化,然而,只有反映在价格运动上的变化才能为
他们所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 13:52:28
嗯,可可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 17:38:21
2# bajjio
被你渊博的知识所折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