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769 4
2006-02-21

一场争夺话语权的革命

在纷繁复杂、看似毫不相关的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亘古不变的真理。大家都知道,权利和利益是密切相关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变的真理之一。那么,经济学家的话语权也是与其利益密切相关的;更进一步的,某一利益集团的代言经济学家们的话语权也是与其自身利益以及该集团的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学家的研究工作是具有目的性的,总的来说,其目的是为了寻找资源配置的最优方法以谋取人类福利的改善;具体来说,某一经济学家的目的也许是为了寻求改善某一群体福利改善的途径,因为在现实中,帕累托改进实在太难,一项政策经常会使一部分人福利改善而另一部分人福利变坏,十全十美的方案几乎是不存在的。也许某些经济学家们得到了实利而为某一群体代言,也许某些经济学家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为某一群体代言,不管出于何种动机,只是从结果上看他们确实在为某一群体代言,因为他们的结论和政策建议是符合这一群体利益而违背另一群体利益的。经济学家们可以为人民代言,可以为政府代言,可以为企业代言,也可以为少数几个人代言,甚至如果出于追求真理的动机来说他们有时是在为自己或自己的理想代言,无论如何,经济学家们总是在为某些人代言。

既然要代言,就必须出来讲话;既然要讲话,就必然存在一个话语权的问题。教授们不能仅仅在课堂上讲,研究员们不能仅仅在研究报告中讲,官员们不能只在自己的会议上讲,还要走出去,到媒体上讲,到各种场合讲。他们影响的人越多,他们的话语权越牢固,他们及他们所代言群体的利益才会不断得到巩固。从话语权到具体利益转变的机制很多,无须赘述。

开篇就说了一堆无用的道理,有理还是荒唐留待读者评论,还是让我们看看与本题目相关的“纷繁复杂”的现象是什么。远的不说,只说近两年的,为了追求时髦,这里只举出一些“热点”现象和大家关注的焦点:最早是郎咸平四处出击、“郎顾之争”,并由此逐渐演变成的对改革成败的反思和讨论、对中国经济学家们公信力的评价、良心的拷问;刘国光老先生抛出的“当前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强烈反响,褒贬不一;武大高级研究中心解体,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猜疑和评论,最终以该中心的分拆和合并而暂告一段落;香港丁学良的“中国内地真正的经济学家不超过五个”论激起了民众的共鸣和内地学界的愤怒,由此引发了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家的工作成果、评价经济学家标准等等的大讨论;……类似的例证或明或暗,范围或大或小,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对这类问题和现象的普遍关注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之一。但轰轰烈烈的讨论、批判、质疑、崇拜、拷问之后,还有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反思。本文就将这些深层次问题之一归结为“一场争夺话语权的革命”。我们暂且把这场革命的双方归入“少壮派”和“实力派”两类(如有雷同,请以本文定义为准),谁属于哪个派别,若有兴趣的话请读者自行归类(不提名道姓纯属为作者本人安全考虑)。作者仅指出这两个派别的一些特点以供参考:“实力派”的经济学家们包括各种科研机构的资深研究人员、各高校的资深教授、政府的高级顾问和学者型官员、某一群体长期的代言学者等等,他们或者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经济学家,或者是在改革开放之中凭自己的实力或背景获得一席之地的学者,“实力派”的得名来自于他们是处于这些机构和群体的较高层次或领导地位,总之,他们在媒体之中、在民众之中、在政府的顾问团体之中具有较多的话语权,他们多少对政府的政策方向有些影响力,他们的语言对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少壮派”则可能是刚刚学成归国,或是刚刚在学术研究中小有所成的中青年学者,可能是刚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国内学界的国外知名学者,“革命”之初,人们对其知之甚少,他们的对舆论的影响力甚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左右当局政策的走向,他们没有多少话语权。

与名家对话、在“热点”上论战、抛出奇谈怪论等等往往是一名学者赖以成名、占领“革命”制高点的有效手段。似乎一夜之间,街谈巷议的内容就变成了:xxx是九流经济学家,是受君之禄、为君解忧的御用文人;xxx是真正为人民代言的、敢于说真话的、敢于指出皇帝新装之谬的真学者;xxx是食古不化、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老古董;xxx等人才是有学术水平、代表中国经济学发展方向的内地经济学家;等等。这些随大流的看法对错尚且不论,最终的事实是,在这场运动中,有些人的影响力上升,话语权增强;而另一些人的公信力下降,话语权减弱。与此相应的,一些群体的利益可能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当局的决策考虑、改革的走向也可能会沿着对这一群体有利的方向前进;反之亦然。

“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斗争,而舆论界、学术界的革命是一个派别从另一个派别手中争夺话语权的斗争,这也是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甚至一个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和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事业比必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评判、质疑、反思,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无聊之作,只增各位笑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2 10:24:3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2-21 22:20:00
感觉有些上纲上线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1 23:41:00
好文章,可是你太谦虚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3 00:05:00

既然是所谓的从现象看本质,当然要上点纲上点线了,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4 16:31:5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