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153 0
2004-12-25

长期以来,经济思想都反应了这样一个基本实事:人们有一个基本的追求与信仰,如必须的物质生活满足、社会与家庭的稳定、子女的成长等。于是,人们在生活中总要反复考虑、比较自己该作么、不能作什么、如何作等问题,我们把这种“沉闷而机械”生活叫着评估与传统经济。

然而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似乎感觉到了另一种生活形式的存在与开始,那就是人们厌倦了生活的固定形式与责任要求,追求当时的感受满足,按不断变化的个人感情来随意生活,我们把这种生活方式称之为感受经济。

如人们上餐馆吃饭,首先考虑的不是充饥与营养需要,而是当时的味道体验、感受环境与服务态度;找对象人们不是考虑如何相处终生,而是有“感觉”就来往,没“感觉”就分手等,人们很在乎个性化的、当时的情感生活追求上。

于是象原来人们天天到工厂上班,是为了自己与家人有吃有穿,过上稳定富足的生活;人们上街,是为了买回早就计划安排好了的生活必须品;人们要去旅游,得计划好长时间与考虑好各种事宜(不影响工作与子女学习等),这也就是评估与传统经济生活的表现。

而现在,人们可以请假不上班,可以暂时不回家,只要自己一时感情变化,就可以改变,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人们上街,并没有事先考虑作什么,而是在街上找感觉来确定行为,如碰上好看的,热闹的可多呆一下;遇上自己喜欢的,服务热情的,自己可随意买点东西等。人们从报上,电视上看到那里有好玩的可马上驱车前往,这就是感受经济生活。

感受经济是指人的行为更多地是产生于因环境、人的思想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当时的感情欲望。这就是说,当人的生活能比较自由地按当时单纯的感情欲望来选择行为而不受长期与固定的生活原则、不受过多的责任与信抑约束时,感受经济就形成了,其特点是强调生活的随意性、灵活性。

然而,人们这种感受经济产生的原因与实质意义又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发现人们的评估与传统经济生活主要反应了这样一个现实情况,那就是在农业与传统工业社会,人们心中有一些固定不变的,相对稳定的生活追求,即使在闲逸时也不忘其“本”,而这个本到底是什么呢,其一是生活的必须品追求,如吃穿的满足、家庭的需要;二是社会责任与道义,如家庭观、社会的危机意识、社会正义感等;二是个人的生活目标与信念,如作出成绩,对社会作贡献等。由于人们内心存在这些行为原则,自然感情就受到了约束而不能自由表达。

同时,评估与传统经济也产生于这样一个社会生活现实,那就是社会落后与人们生活内容的单调,人们为某种需要的实现就可能会付出全部时间与精历,于是人们没有机会与可能考虑与享受太多的情感。当然,生活的单调也难以激发人们的“第二”需要。

可现在,人们已进入了后工业的信息化生活时代,社会生产力与物质文化生活都已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象吃穿住等这些生活必须已很容易满足,社会甚至把它作为一种必须实施的福利,象严重而流行的疾病、自然灾害与混乱等社会危机已基本消除,加上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个人情感的发展,又使人们难以约束生活中时时都在产生的情欲,于是传统的道德、社会责任观发生了变化,因此感受经济已就产生了。

当然,对于感受经济我们还可感受其更深刻的逻辑过程。

一:当人们基本、传统的必要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肯定后有更高的,其它的生活需要产生。于是,象财富的积累,显赫的社会地位、个人思想影响的扩大等这些人们共同的爱好、且相互容易攀比的内容首先成为人们的生活追求。但是,这些生活追求随着公开、公平的竟争使得更多人的参与而变得日益困难。于是人们开始厌倦这种无休止的奋斗争夺,开始寻找新生活。

二:人的心理很容易被眼前发生的事物所感动,由于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因而人们寻找眼前感受与情感刺激就变得容易。

三:生活选择的困难。当人们面临多种可供选择的生活行为时,人们总要思考自己该作什么,不作什么,这种思考行为不仅要花时间,也要人们付出精历。这种时间与精力消耗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里因为单调的生活与相对田园与工厂劳动确实不值得一提,而现在,由于物质文化生活太丰富了,人们对时间与精力已很吝啬。

同时,由于可供人们生活选择的事物多而又无一事物具有明显的效用优势,相反,人们在选择时还可能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如留恋与比较等,加上传统生活原则的失去,新的社会责任感与原则还没形成,故人们对生活行为的评估的必要性与意义不大。于是人们不愿对生活进行过多的选择思考,开始跟着感觉走,按感觉来选择生活就成为可能。

感受经济并不是说人们在生活中不对行为进行评估了,而是相对于评估经济生活,人们所考虑问题的跨时间性与社会性程度小了,人们因失去与不愿坚持太多的原则了而更多地考虑个人当时的感受,从而生活效用的评估变简单了,即“感受一下”就行了,而不是很复杂的思想活动。

在传统经济的社会里,社会强调分工、规模化生产来提高物品产出,人们强调生活支出的合理安排。而感受经济的现实生活特征就是人们注重日常生活,从细小的生活内容中求创新与新颖感受,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融洽关系(竟争与战争意味着伤害与失望,文化差异、环境保护也是享受等)。显然,前者表现的是人的单纯意义的物质消费,是更多的生存生活;而后者是更多建立在人的全面意义的文化生活上。

首先,创新是多方面的,它包括物质、环境与服务等各种生活形式的改变。象物品,由于过去更多的是强调生活的必要性,注重的是生产效率,故常常产品单一,性能固定。现在,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变化的感情需要,产品种类与性能就更多表现出多样化、灵活设计。同样,象环境与服务,以往人们注重的是简洁与效率,现在也在不断地调整与改变,总是力图以一种新、别具一格的文化纷围吸引人,以使人获得新的感受享受。

比如,当手机上增加一个语音功能,它就会使顾客产生新颖与好奇感;当某个餐馆进行了装修,或服务人员与服务方式有所变化等,人们也就想去感受一下;对于头发,人们也总想从样式与颜色上作改变以求新颖等。

其次,创新感受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生活时尚。所谓创新感受是指在生活内容与形式都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用更多的时间追求其多种与多程次的功能享受。

固然不同的生活内容有对人的生理产生新的刺激不同,但同一生活内容也具有多种与多程次的功能给人不同的感受。如看电视,有体育、新闻、文艺与电视剧等等,而电视剧又包含有多方面的:喜剧、武打、生活与战争等,且即使是同一电视剧,人们也可进行各种感觉享受:剧情、推理、表演与人物欣赏等。

又如种花,原来工作忙,只求不死地放了几盆花在家里。现在,清闲了,人们开始关心其花的样式、品种、产地,开始研究花的生长繁植、开花的时间与花香特点等,或者人们还可把它设想成森林、大树与身处其境的感受等。总之,只要你去认真感受,你就会有所收获;只要你用心,总能找到新的感受与享受点的。

在街上,偶见一擦鞋的,为吸引人的注意,他用力用布拍打皮鞋,以此发出清脆的响声,此时就会产生许多的围观者,同时擦鞋的人增加。这就是说,一方面擦鞋者对工作进行了创新,另一方面人们对一简单的擦鞋也在追求新感受,以打破生活的无聊。

现在,一个企业、团队,如果没有感受经济新思想,不求创新,不尊重个人感受,仍强调标准与规模生产,注重的是统一与个人意志,它就可能失去发展的潜力与凝聚力,它将因此失去生存基础。

然而,问题的重要性与严重性还在于对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经济,我们应如何从理论上、从经济学层面上去理解、认识呢?

长期以来,经济学关注的是人片面性的物质生活,即物品生产、交换与消费为内容的市场经济,很少关注决定人行为的思想感情,更不用说全面生活意义的文化生活,以致于造成经济学与现实生活日益脱离:经济学朝着思想简单、形式上复杂的数学化方向发展,而实际生活却并不按经济学家的意志,以至于经济学对人们复杂多变、个性与灵活性不断增强的感情生活一片空白。

现在人的生活难以用几种简单的形式进行归类了,甚至难以用具体的东西来归类,那种以人的某种固定的、人们共同的生活需求所推导出来的数学经济学显然不能解释现实生活:它不仅不能说明全面生活意义的文化生活,也不能解释人们的市场行为,因为人的市场行为从来就不是单纯意义的按物品的性能、成本来生产、交换与消费的,而是人的各种思想感情的综合表现。

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与发展经济学,如何认识人的基本经济思想,使经济科学能很好地反应与指导人的现实生活呢?

首先,经济学思想必须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深度,使之适应人的一般行为,为此,经济学对人的行为进行抽象的感受分析已成为必要。

我们可把经济学定义为分析人的行为思想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而其直接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一切生活内容(含思想在内的各种行为对象),且我们称之为事物,其性质就象哲学所研究的物质概念一样。

经济学所谈到的这种事物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对人的生理产生影响的多功能交用存在,显然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效用功能,每个事物及事物的每一功能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效用。

如水果的效用,它是由充饥、营养、味道与美观感受等多方面的功能组合而成,且因消费者使用情况的不同而不同。象西红柿,人们还可用其特有的硬度、水份、美观与重量大小等功能来作为开战的手段、即西班牙的西红柿节,于是西红柿充饥、营养功能等就失去了效用意义。

其次,人们要实现其事物、享受其功能,都有一个过程,需要人们付出代价,且不同的行为过程所需人们付出的代价、同一行为过程对不同的人来说所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而人的思维实质、经济学基本思路,就是分析人们如何通过行为选择来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生活效用享受。

除了这个基本的经济思想外,经济学还涉及到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规律。

一是人的生活与享受感受产生于生活内容、即事物功能对人生理的刺激:当这种刺激适应、满足人的生理需要,人们就感到舒适与幸福,反之这种刺激与人的生理活动相矛盾,人就会感到不适与痛苦。且这种舒适与痛苦还有程度之分,即相应刺激的程度,至于对这种刺激的原因与过程的进一步分析,那就是生理学的内容了。

我们不难理解,人的生活实质与目的,就是追求更多的适应性刺激。

而当一个人的生活停止了刺激,如白痴,则意味着生命的消失。对一个正常生活的人来说,在生活中总能找到或多或少的适应刺激,否则就会感到无聊,以至产生活得无意义的感受,如对生活的不适应,被关在屋里什么都不能接触等。

二是心理活动的两个基本特点:比较心理与机会损失感,所谓比较,就是人们在生活中,总会将自己所记忆、了解到的相同生活内容与生活现实相比较,从而影响其生活效用的感受。

所谓机会损失,是指可供人行为选择的生活内容往往有许多,其给人的刺激情况是不一样的,当人们由于某种可预期的原因选择了小的而放弃了大的适应性刺激,则人的心理就会产生损失感受,从而对人的生活效用产生不利影响。

然而,由于人的感情复杂多变,即使人们的选择在当时看来是经济的、准确的,随后完全有可能发生变化,认为当初的选择产生了机会损失。

在传统的农业与工业社会,人的生活有一个长期而稳定的生活追求,所谓“长期稳定的生活追求”,意义是人们为此所付出的时间较多,使人们没有多少时间去作别的生活追求与享受。

而现在,由于社会的进步,在原来看来是长期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的生活,现在很容易实现,于是人们有了大量的时间乘余并因此产生其它需要,于是人们对生活中可供选择的、其它的生活事物产生欲望并进行评估,而其评估行为的产生也取决其经济性:评估后的生活效用是否大于其评估代价。

这种评估除了其意义不大外,还因会产生的比较失落与机会损失感而被人们放弃,因此人们以个人当时的、不断改变的感受来寻求刺激、充实时间就成为必然。

于是,你去一家餐馆仅仅是因为没去过而好奇;同样的旅游地点,你可能欣赏他的古迹、山水,这次你可能发现它的某种植物、它的花草与生活季节等特别有意义,重而你找到了新感受;当你将自己的伴侣、子女等亲近的人与糟糕透顶的人比较,你会产生“还好,我没有遇到这种情况”,这样你就找到了好的感觉等等成为可能。虽然这种寻找感觉、发现感觉也许同样需要人们付出时间与精历代价,且获得的效用享受也不大,但在激烈的社会竟争与空闲的时间面前,也算是一种经济行为而被人们广泛选择。

人们在原有生活内容中的寻找新感受虽然开始是经济的行为,但是你很快也会发现随着时间变化“新感受”将会消失,人们在一定生活对象与环境条件下的感受新发现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即你的寻找代价越来越大,而其新发现的刺激程度与效用享受量越来越小,于是人们对日常生活内容的创新就成为自然的选择。

然而,无论是人们追求生活感受的创新还是生活内容的创新,它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繁荣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一旦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停止了发展,生活的感受与内容创新就失去了基础与土壤。因此,一定的社会责任、道义与生活追赶求还是必要的,是我们必须坚持的。

如果我们的生活需要什么理论来说明、指导,那就是经济学。请大家关心我们尽情享受感受生活的土壤,关心我们生活中的经济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