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宝钢是谁的?没有人不相信它是中国的!但日本三井财团早已将它纳入自己的“利益共同体”,并成为其“超级提款机”。因为从铁矿石供应、运输,到产品的销售(贸易)、物流基本上都由日本财团参股或控股,唯一属于我们的是污染、产业工人和土地。由于日本财团的产业链渗透和掌控,无论钢铁、还是能源及装备制造,我国企业和政府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来自日本的影响与“绑架”。日本的财团体制为什么这么利害,以至于美国在二战后提出要解散日本的财团体制。我们知道反垄断法针对的是企业垄断,如果针对国家,或许我们的钢铁、能源和装备制造等产业链条,正在被日本财团进行着国家垄断。本文主要以日本的三井财团、三菱财团为研究对象,通过财团对我国钢铁、能源和装备制造的产业链渗透研究,揭示日本财团对我国“商权”的争夺情况,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和“商权”争夺,提供战略与策略方面的借鉴。
日本财团的产业链渗透影响着中国企业与政府
很少有中国人知道,丰田、东芝、索尼、松下、三洋、NEC都是三井财团体系的重要成员,在它们看似竞争激烈的背后,有着更多的共谋。目前,从基础制造业到能源矿产,日本财团已经在中国展开了令人震惊的精妙布局,众多中国企业已被日本财团层层“捆绑”。
(一)三井借助宝钢龙头企业掌控中国钢铁产业链
1977年1月,国家冶金部明确了在上海建设“上海宝山钢铁厂”(宝钢集团的前身),主要从日本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简称:新日铁)引进技术装备。1978年6月,中技公司和日本的新日铁等株式会社签订《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第二号技术协作合同》,这标志着上海宝钢的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而此时的三井物产(三井财团的综合商社)因为与台湾有大量的贸易往来和政治联系,被中国政府认定为“非友好商社”,所以在上海宝钢的建设初期没有在中国大陆公开露面,而三井财团的骨干企业东芝和石川岛播磨重工则与新日铁合作成为宝钢的设备供应商。一直到1992年,宝钢与三井物产才正式签署了综合合作协议,建立定期干部交流机制。从那时起,为了巩固和深化三井财团与宝钢的合作关系,三井物产一直在进行着十分细致的协调工作。在帮助宝钢练好内功的同时,三井物产还积极扶持宝钢对外扩张:一方面,帮助宝钢建立自己的商贸企业。1993年,宝钢以9000万日元建立了自己的日本子公司宝和通商,主营宝钢所需的钢铁生产设备、零部件,以及钢铁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与宝钢一道进行资本运作,以合资方式借助宝钢切入中国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三井物产和新日铁相互配合,“帮助”宝钢不断扩张,只是他们“中国战略”的一部分。从1994年起三井物产先后与武汉钢铁公司(简称:武钢)、首都钢铁总公司(简称:首钢)也开始了“合作”。特别是除了新日铁和三井物产这样的老面孔,三井财团的其它成员企业如丰田集团等也参与到中国钢铁产业链。1994年12月13日,首钢总公司、电装(株)、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和丰田通商合资29.5亿日元,在烟台建立了生产汽车空调的首钢电装有限公司。电装(株)隶属于丰田集团,是三井财团主要的成员企业之一。
为了延展钢铁产业链的长度,三井物产率领日本川田工业株式会社与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简称:上海船厂)于1998年9月16日合资组建了上海上船川田钢结构有限公司,其中的上海船厂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的五大造修船基地之一。2002年7月,上海宝钢与三井物产签订一项综合合作协议。根据这项协议,2007年12月,上海宝钢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和三井物产合资成立了上海宝井钢材加工配送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宝井),并成为中国最大的钢材加工配送企业,公司主要从事金属材料的加工、配送及管理服务。自此,三井财团告别了单纯的成套设备和技术供应者的角色,以宝钢为“敲门砖”打头阵,以新日铁为主力,开始全方位地对中国钢铁行业进行渗透。
经过多年的发展,宝井系在中国汽车板材、家用电器用板材等高档钢材领域的号召力已经非常强大,基本控制了华东和华南地区的高档钢材市场。比如,汽车企业和钢企的协作,只是三井财团梳理钢铁产业链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以及丰田汽车等三井财团关联企业对钢铁产品的需求,三井物产得以有效地掌控宝井系,从而成功地将上海宝钢纳入到自己的“利益共同体”中,并将其打造成一部“”超级提款机“,从而在铁矿石涨价、海运费上升和钢材物流布局中享用着一道道美味大餐。
(二)从核技术、核设施,到核燃料,日本财团影响中国核电工业
为了缓解能源供应的压力,2005年9月我国公布了未来15年的核能使用规划,到2020年中国将会把核电在发电中的比例提升到4%以上,中国需再建核电站40座左右。中国大规模兴建核电站必须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技术问题,一个是铀矿资源问题
电能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命脉,如果国家的重大能源建设项目掌握在外资手里,是否会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带来隐患?是否会消弱自主创新的能力和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
2007年7月24日,中国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与美国西屋联合体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了第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合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核电自主化领导小组组长曾培炎出席签字仪式,并会见了日本东芝株式会社副社长兼西屋公司股东董事会董事长庭野征夫、美国西屋电气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睿智。从而,中国实际上是从日本东芝公司购买了核电技术与设备。那么我们与美国签订协议,为何出面的是日本高层?这要回溯到2006年10月17日,我们可以看到:以日本财团为主力阵容出资54亿美元收购了核电鼻祖西屋电气公司,其中三井财团的东芝公司出资41.58亿美元。目前东芝公司拥有西屋电气77%的股份,美国绍尔集团(ShawGroup)投资10.8亿美元获得西屋电气20%股权,而三井财团的另一企业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则以1.62亿美元获得了3%的股权。这里必须特别提及的是,西屋为此技术花费5亿美元和15年时间,中国所购西屋相关技术产品的价值与东芝控股西屋的并购出价相当。差不多的成本费用,东芝买了一个完整的公司,中国却只买了几项产品技术。日本财团的“深谋远虑”跃然纸上。
另一方面,中国大规模兴建核电站必须要解决铀矿资源的长期可持续供应问题。中国自己国内探明的铀矿大约有7万吨。但是,中国现在核电厂每年需要的铀为1500吨,当40座核电站建成后,每年需要的铀将达到7500吨。这样一来,中国现有的铀矿不到10年就耗尽了。理所当然,中国只有把目光放在海外,寄希望海外原料供应地能供应中国核电站所需要的燃料。
面对中国市场的广阔前景,三井财团的东芝公司凭借10多年在华经营的夯实基础,正全面抢占着行业制高点,并在中亚地区与中国展开“核原料”的争夺。早在2006年,三井物产在全球市场就已经为大肆收购核电厂需要的铀矿资源而繁忙起来。哈萨克斯坦的铀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5%,在世界上位居第二。2006年2月,占世界铀总储量25%的哈萨克斯坦同三井物产和关西电力公司签订合同,建立合资公司“阿巴克”,双方共同开采哈“梅古杜克”铀矿,两家日本公司将各占合资公司“阿巴克”35%的股份。2006年10月5日,三井物产又与俄罗斯技术供应出口公司签署协议,开始实施开采雅库特“南方”铀矿区的合资项目。该项目实施合理性得到确认之后,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将获得这一联合项目25%的股份。三井物产这些行动为以后东芝的核电事业提供了充足的“弹药”,三井物产通过这种对上游资源的控制,确保了东芝在核能领域更深层次的竞争力。
三井物产发言人曾说,日本之所以大规模在全球收购铀资产,是为了抵消未来铀价格的上升。但是,三井物产也不经意地透露,日本的目标其实还是中国。路透社援引这名三井发言人的话说:“我们必须在中国竞争到来之前,确保铀的份额。”不仅三井物产开始在铀矿资源上发力,日本其它综合商社也不甘落后。据路透社报道,日本第一劝银财团的伊藤忠商事(综合商社)透露,该公司要把现有的每年4000吨的铀交易量,在五年内扩大到7000吨到8000吨。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中国15年后最高的需求量。2005年10月,也是中国发布核能使用规划不久,伊藤忠商同哈萨克斯坦国家铀矿公司签订了10年的购买合同,这些铀用以转口美国以及日本国内需求。近年来,日本综合商社的这些频繁行动引起国际市场铀现货报价的大幅攀升。
日本利用整合的优势加紧控制世界核电市场、核原料和核技术,其目的不言而喻。曾经因为自己的核工业而骄傲的中国,面对日本强大的竞争力会不会重蹈中国钢铁行业覆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日本财团体制及其运作特征分析
(一)日本财团体制的发展演变
日本现代财团体制起源于明治维新时期的财阀、形成于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时期。
日本在二战前的财团被称为财阀,是明治维新后因政府的扶植而逐步发展成的具有垄断性质的大型控股公司(也被称为财阀康采恩)。这些以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的财阀,形成于日本的产业革命时期,在国家的扶持和保护下,主要出现了十几家财团,其中最有实力的是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家,通称日本的“四大财阀”。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以反垄断为名,对旧财阀实行了抑制政策,解散了日本的财阀组织。从1951年开始,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又逐步采取了扶持垄断资本的政策,促使日本的财阀组织重新组合。在新的政策环境下,旧财阀的金融机构重新聚集了原来的下属企业,以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高度融合为基础,演变成日本的新财团。其中以三井、三菱、住友、芙蓉、第一劝银、三和等六大财团最为庞大,从而构成日本著名的六大财团型企业集团。三井财团、三菱财团、住友财团是在原三井银行、三菱银行、住友银行的基础上,联合原财阀的一些企业再加上一些新加入的企业组合而成;而芙蓉财团、三和财团、第一劝银集团没有以前的银行组织基础,是分别以富士银行、三和银行、第一劝业银行为中心联系其它企业组成的新财团。
(二)日本财团运作的主要特征
日本六大财团是“以资本为纽带”的“财团型”企业集团,其特点是:各成员企业之间呈环状持股,是“以资本为纽带”的;虽然集团也有核心(主要以大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主),最高权力机构是“经理会”,但集团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集团本身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在六大财团中,各大成员企业间不存在上下支配关系,只是一种横向的松散的联合体,主要是为了相互提携业务,依靠金融机构和传统的关系联结在一起。
1.主银行制度
主银行制度是企业与银行之间通过长期交易形成的,是银企之间通过长期交易形成的一种惯例。在银行与企业的融资交易中,主银行的融资额最大,这是主银行制度的定量特征,这一特征使银企双方间确立了重要的交易关系。日本财团中的主银行是借款企业的主要资金供给者,是企业结算的中心银行,通常也是企业的主要股东,向企业派遣重要职务的人员。主银行制度中,主银行和企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不是以合同形式明确地规定的,而是双方默认的。
2.相互持股制度
日本六大财团的成员企业之间实行圆环形相互持股,这种持股关系使财团各成员企业之间的资本联系得到空前加强,是财团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和最强有力的结合手段。相互持股比率是衡量财团凝聚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不仅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持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股票,工业和商业企业也持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股票。相互持股比率越高,财团的凝聚力也就越强。
3.人事派遣制度
除了主银行制度、相互持股制度,日本六大财团还存在系列融资和人事派遣等特征,以加强企业之间的人事结合。一般主要是由银行、综合商社向各大企业派遣高级职员。同时,由于工业企业有时也是银行的股东,工商企业也向银行派遣人事,对银行施加影响和控制。
4.综合商社“先锋”地位突出
日本财团的核心企业——综合商社,在这个“商权”争夺战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在贸易、投资、金融、人才、情报和物流发挥着综合机能的特殊作用,实质上成为财团内部乃至日本社会实质上的经济总参谋部。
日本财团进入海外遵循一条规律:综合商社作为产业组织者始终是开路先锋。以三井物产为首的综合商社在东芝争夺商权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综合商社的全力扶助,就不会有今日的东芝。
5.“社长会”利益的协调者
研究发现,各财团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长会”的成立,三井财团的社长会称“二木会”。社长会是财团主要成员企业最高负责人组成的集团最高协调机构,事实上具有类似“大股东会”的性质。各财团社长会的名称各异,成员企业间就重大问题通过社长会协商解决,社长会也是研究财团重大经营战略的中枢机构,但它不具备强制约束力。
日本财团体制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借鉴
日本政府提出贸易立国和制造业立国的国策,在实际的执行过程就体现在“商权”的争夺上。这个“商权”争夺的具体体现就是不放过从上游的资源到下游的市场整个产业链中的每一个环节。进入21世纪,日本在全球的跨国经营活动重点正在向中国转移,表面看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资本,实际上是加强了对中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控制力。
1.中国需要自己的“产业组织者”
在日本企业进行海外扩展的过程中,综合商社一定是最先进入某一市场的,它的一个最重要的职能就在于打开当地的“商路”,进而控制“商权”,为制造业企业的进入开路,并通过综合商社与其财团制造业在产业链上的布局掌控市场,从而把中国企业纳入到日本财团体系的整体结构与全球战略之中。
以三井物产综合商社为例,由于拥有巨大的产业协调和带动能力,所以综合商社被冠以“产业组织者”的称号,在产业链渗透方面扮演了极其成功的角色。反思我国企业是如何“走出去”?通过外贸公司(或代理商)销售占大头,一小部分是自行销售,其中,外贸公司不可能行使日本财团综合商社的职能。
综合商社表面是一个商业公司,实质上却是一个金融公司。没有金融功能,也就没有综合商社。中国如果发展综合商社,关键在于如何建立商社的金融功能。而从现实看,中国现有的金融体制确实又限制了综合商社的发展,因此,金融禁区不打破,中国的综合商社很难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2.相互持股抱团打天下
进入21世纪,单枪匹马发展产业已经不存在可能性,如何培养自己的产业力量,是我们应该和必须关注的。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财团体制值得我国企业学习与借鉴。如,三井财团目前有25家大企业组成,其核心企业有樱花银行、三井物产、新王子制纸、东芝、丰田汽车、三越、东丽、石川岛播磨、三井不动产等,该财团在化工、重型机械、综合电机、汽车制造、房地产、核发电、半导体、医疗及办公电子设备等行业拥有优势,成员之间相互持股形成了利益团体。
3.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发展新思路
金融工具是无法取代实物商品,金融业的发达与制造业的低迷是不可能长期共存的。如果一个国家偏重于靠金融获取利润而忽视通过制造业创造价值,那么这个国家经济的根基是相当不稳固的。我国已经有一些地方性股份制银行上市,如果能够与大型企业集团组建类似财团的松散组织,无论对企业还是对银行应该都是有益的。
4.“军民不俱”要不得
虽然我国核电站的建设起步晚,但中国对核电技术的掌握却相当早。核潜艇的核反应堆与核电站反应堆堆芯技术基本相同,如同大卡车和小汽车的关系。但是一个令人难堪的事实是,法国核潜艇1970年下水之后,便开始将此技术转为民用核电站,目前法国核发电占总发电能力的78%。中国的核潜艇下水仅比法国晚了一年。但第一个核电机组1985年才开始建设,而且并未采用自己的技术。曾经成功研发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中国核动力研究院,直至秦山核电站二期建设项目批准,才被允许参与核电技术的投标。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忽略了核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所以在民用核电站技术领域,中国和美国、日本、欧洲存在很大的差距。
5.树立商权争夺意识
日本财团企业更加重视市场占有率,对打造完整产业链情有独钟。反思国内企业行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四川腾中重工有限公司2009年10月9日宣布,双方当天在底特律就通用旗下悍马业务的出售签署最终协议。根据该协议,腾中将获得悍马品牌、商标和商品名称的所有权,同时,拥有生产悍马汽车所必须的具体专利的使用权,此次交易的全部价格将在1.5亿美元,这与日本财团式扩张和商权争夺相去甚远。例如,日本进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比如先无偿赠送几百台给农业部,让人们接触它的机器,然后做广告,再合资。而按照合资的规定,中方最低51%,不过很快就会留于形势。
据统计,在日本的财团体制支持下,目前约有二万家日本企业在中国发展,其中主要为制造业。日本财团大多围绕“全套完整产业链”而构造组织结构,以主办银行、综合商社和制造企业“三位一体”的方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原料、技术和市场。日本借助财团体制以产业链渗透发起的“商权”争夺,值得我国政府和企业学习与借鉴。
作者:仝新顺 曹勇 来源:《企业研究》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