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3140 6
2006-02-23

每年的正月15,我们家乡的传统就是挨家挨户出来看烟花燃放,小时候单位集体组织燃放,最近几年私人逐渐取代单位,成为燃放绚丽烟花的主角。
小时候的我喜欢放鞭炮烟花,然而鞭炮和烟花还是有点不一样:别人放的鞭炮自己感觉不过瘾,必须是自己亲自放才有劲,或许这只是一个孩子的感觉而已;烟花则不同,无论谁燃放,那个人起到的作用只是点燃引线,而烟花在天空中的绽放则属于大家,那种瞬间的美属于全体观众,用经济学来分析,烟花应该属于典型的"公共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存在着“搭便车”现象。比如以前每年有效益好的单位(如银行、电业公司)组织在固定的场地、固定的时间集中燃放,普通家庭从经济人角度出发,都会省下自己家的那笔用于买烟花的开支,只要到时间去当免费的观众,即可获得自身效用的满足。单位里也不会计较这种事情,因为一个人看是看,N个人看也是看,单位自身的福利也没有多大损失,相当于单位花钱为大伙的集体福利买单,同时也获得了单位在群众中的良好声誉。
随着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加速发展,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我们家乡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财富逐渐被聚积到少数人手中,如贩卖石材的暴发户、搞水产养殖的渔民,当然其他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在提高,然后与前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富裕起来的人们最初热衷于买洋车别墅,在物质方面得到极大满足之后,开始更多地转向精神生活层次上,比如做点慈善事业,希望得到社会更大的承认,改变“土暴发户”的形象;再比如元宵节自己掏腰包买烟花,雇人燃放,引来万人空巷的壮观场面,在人们啧啧的称赞声中,老板们感觉到自己此刻才是个真正的有钱人。
长此下去,买烟花的普通老百姓会越来越少,大部分人会来“搭便车”,由此造成的拥挤、交通问题自不必说,由此引发的“马太效应”使得富人的心理满足膨胀,穷人也会减少追求自身美好事物的动力(有点夸张),和谐社会无法真正建立。更深层次我们会发现,那种挨家挨户放烟花爆竹的传统年味也会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众人象看免费露天电影一样,这一点对孩子们的美好记忆不啻于是一种抹杀。
制度经济学里提到“制度创新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克服或减少‘搭便车’的过程”,从放烟花这件小事中,我们如何能进行制度创新来使得公众减少搭便车的几率,自己掏钱观赏自己燃放的烟花,从而能够扩大消费,拉动我国内需呢?笔者认为,以下几条可以考虑:
1.政府用财政资金每年元宵节前夕给中低收入家庭一定的“烟花补贴”,或者干脆进行政府采购,然后发放给群众烟花,让其自行燃放。市场失灵只能由政府来解决。当然政府的插手也要有个分寸,“帕累托最优”存在于市场与政府博弈中的一个均衡处。
2.依靠宣传、道德劝说等手段,使富人手中的资源(烟花)部分转移到穷人手中,这一条感觉实施起来比较难。
3.想起来再说……

以上言论,纯属虚构,欢迎批评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2-23 10:22:00
楼主的担心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普通百姓买不起烟花,并且观看带来的效用超过自己放的效用。问题是,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品,烟花符合上述假设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4 00:12:00

烟花这种除了罗盘以外包含“三大发明”的“声色”之物,难道还不能给国人以警醒吗?(这句话很像愤青之言)

中国人发明了烟花,也许正是理解李嘉图之谜的一条线索吧。

我们能感知烟花的声色,却不知(也不愿意知)烟花是谁发明的。我们都看到了烟花腾空而起,却没有看到“反冲原理”。创造、燃放日益绚烂的烟花的激情与智慧并没有使中国率先进入工业文明(如果有人认为工业文明其实“不文明”,试问谁愿意主动放弃享受现代化的成果而终身退隐山林)。

中国明朝有个叫万户的人,被全世界称为火箭的鼻祖,他就是想用烟花实现登天之理想的(要知道当代火箭的基本原理并没有突破他的想法:我们是不可能利用大气——比如乘飞机,飞出地球的)。可是国人有几位能记住他的名字呢?当他的名字用来标识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时,国人也许还会惊讶这样一位“疯人”居然获此殊誉(万户为了理想与他的47支“火箭”献身了)。

烟花其实凝聚了许多让大家思考的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8 15:47:00

政府用财政资金每年元宵节前夕给中低收入家庭一定的“烟花补贴”,或者干脆进行政府采购,然后发放给群众烟花,让其自行燃放。

楼主认为“普通百姓”会将这笔补贴用于消费烟花吗?

直接发放,感觉像粮票一样,不会引起黑市交易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8 15:47:5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 22:09:00

习俗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在烟花问题上也起到很大的作用。楼主的假设是建立在比较昂贵的烟花的前提下,作为普通的老百姓还是多多少少买些鞭炮来辞旧迎新,为新年祈福的。当然,烟花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很大的正的外部性,在满足有钱人的成就感的同时,也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美的享受,但我觉得由于习俗这种制度的存在也给烟花的消费带来强的约束,因此我个人认为不会因此而使买烟花的人越来越少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请大家指教批评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3 00:27:00

微观经济学有一个暗含的假设,人们会消费到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相等,就放烟花而言,是这样子的吗?这是一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