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人物自傳,自己寫關於自己的事情,更具客觀及主觀,像是對自己的了解,別人所不知道所看不到的一面。心理學的核心思想一直都是在“認識自己”,而作為心理學的大師榮格,對自己的自傳也是最自己的剖析。
《榮格自傳》當中,榮格從他的童年到老年,把在他心中重要的回憶、事與人、關於他心理學的理論創作的源頭和發展都活現在紙上。
榮格出生在一個小康的家庭,有父母有妹妹,由於母親的舉止異常,一會兒對著空無一人的房間冷笑,一會不能控制自己,一會又安靜得與其他人無疑,這些在小小得榮格看來有驚恐但更多的疑惑。榮格小時候喜歡玩泥人,并把他們珍藏其他,他覺得那是他最寶貴的東西,可以與他交流、是他真實內心安放的地方。這也是沙盤遊戲的開端反映之一。
榮格總是比童年的小孩多一份思考和沉靜,他喜歡觀察這個世界的點點滴滴。但他並不是一帆風順,他讀書的時候被老師懷疑過作弊,他休學過,父親突然離世作為家裡唯一男丁,榮格肩負著責任和經濟,他還有很多不解的情愫,但他卻很努力堅持學業,并順利成為醫生。榮格的心思註定他不但只是一個生理上的醫生,他多次發表關於心理學的論文,也多次寄信和佛洛依德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在多次與佛洛依德書信交流後,他們兩個見面了,彼此一見如故。雖然年紀上兩人相差甚遠,但不阻他們兩個的友誼建立,自此他們不但只是心理學上的知音,還是如父子般的一種傳承。佛洛依德點名榮格為自己的接班人。但後來由於分歧,他們分道揚鑣,榮格在自傳中也寫到,如果自己公佈了那個違反佛洛依德的理論,誓必引起佛洛依德不滿,但榮格還是不顧一切地發表他認為對人類有價值的東西,榮格說當時的佛洛依德心中名聲比真正的學術要重要得多,所以如榮格所料和佛洛依德決裂了。榮格雖然感到可惜,但卻對學術有著自己的堅持,到後來鍊金術,到後來四處遊走去感受東方文化,將此前單純西方化的心理學與東方的哲學和其他學術融合,讓心理學更加完善。榮格對鍊金術尤其執著,他一直鑽研,從不放棄。這是榮格,從小時候就開始對自己所認定的東西堅持到底,不固執卻堅定。
榮格在中國是頗受歡迎的一位心理學家之一,或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他的理論都中國心理學的影響。比起其他別國著名的心理學叫,榮格多一分親切,因為他的某些註明心理學理論當中有很多東方的元素,特別是中國文化。榮格對中國文化的研究深感興趣,并多次前來中國,像是一位互相學習的友人。儘管對於榮格也有很多是非之說,但作為一個偉大的心理學家,因為有價值所以有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