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373 0
2010-02-02
简介
第一部分:量子理论与意识
第二部分:非二元哲学
第三部分:苦的止息与自性的显现

作者:
斯坦利-沙波特克                                                
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物理学荣誉退休教授                                    


前言
1992至1995年间,我在维吉尼亚大学为人文学科的本科生举办了几场研讨会,主题是从量子理论的角度讲述现实(真实)与意识。这些研讨会是尝试为没有专业科学背景的听众解释:为什么意识被广泛接受成为量子理论的必要因素?其中的讲义经过编辑后就是现在这部课程的第一部分。
于1995,1996,1998年,我又多次为非科学学科的本科生讲授非二元论(Nonduality 或 Advaita),在这些研讨会中,我以本课程第一部分的科学理论切入,进而展开非二元的哲学思辩(即本课程的第二部分),最后介绍当代的几位智慧瑜珈仕(Jnani)和觉悟者(Enlightened Sage)的教法(即本课程的第三部分)。通常,智慧瑜珈仕和觉悟者不愿意采用系统和逻辑的方法讲授非二元论,原因是他们认为:系统和逻辑的概念体系对头脑是一种强大束缚和误导,运用这种方式容易使头脑产生以为通过掌握一种概念体系就可以超越头脑本身的曲解……尽管如此,为了方便讲授,我还是采用系统和逻辑的方式写作研讨会讲义。
从1998年至今,随着个人体验、认识的发展和与更多觉悟者的接触,我不断对过去的讲义进行相应的编辑和完善。
如果仔细阅读、思考整个的课程,对于第一部分,目前的科学界应该是不会有多少异议的,但是在第二、三部分中,就有不少部分与某些觉悟者的教法不符。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异,是因为:科学完全采用概念描述现实,而觉悟者认为现实超越一切概念。也就是说,科学认为概念足以描述现实(即错误的概念与现实不符,正确的概念符合现实),而在觉悟教法中,概念只能是指向现实(真实)的“手指”。所以,在觉悟教法中,概念被用作打破概念“牢笼”的工具,但是当旧有的概念“牢笼”被打破后,那个原来用作工具的概念也必须被抛弃,否则这个工具将取而代之成为新的概念“牢笼”。尽管如此,本课程的第二、三部分中许多概念对于仍在概念“牢笼”中的读者还是有帮助的。
也许,一些读者也许对量子理论不感兴趣,这部分读者大可以跳过本课程的2、3、4、5、6、7、8章。这些章节主要是阐述为什么意识是物理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这些章节的省略阅读并不会影响理解整个课程的其余部分。
对于只想精简地阅读非二元论的原则和实践的读者,建议重点阅读9、10、11、 20、 21、 22、 23、 24、 25等章节。
第26章是对整个课程的总结。
附件列表

意识课程.doc

大小:675.5 KB

 马上下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