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848 0
2010-02-04
当前,我国正处于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变的关键期。要顺利实施这一经济转型,最根本的是要紧紧抓住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这两个关键环节。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是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特别是中国500强企业,不仅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参与者,更是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从它们在去年的表现中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    一、中国企业500强在结构升级过程中拉动经济增长
    与上年相比,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困难与挑战,2009中国企业500强虽然在发展势头上有所放缓,但依然实现了平稳增长。
    营业收入增加,企业规模扩大。500强入围企业规模与上年相比有所提高,最后一名入围企业营业收入额增加12.3亿元,达到105.4亿元。500强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额达519.9亿元,平均资产达1502.3亿元,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9.7%、19.2%,有7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超过100%,80%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和资产增长率有一定程度的扩大。500强企业在自身经营业绩和规模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小企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
    行业密集度提升,基础工业得以加强。500强企业涉及75个行业,入选企业数排在前5位的行业占到了总数的32.6%,黑色冶金及延压加工业有65家企业入选,排位第一,占总数的13%,另有建筑业入选33家,煤炭采掘及采选业入选26家,一般有色冶金及延压加工业入选21家,机械、元器件和线缆制造业入选18家,分别排在第2至5位。500强企业的资本密集度进一步提高,平均人均资产提高至284万元,比上年增加了39.5万元,644家企业被500强中的146家企业并购或资产重组。尽管并购企业的数量比上年少了12家,但被并购企业的数量增长了100家。我国大企业的行业密集度提升的同时,基础工业也在进一步加强。
    积极贡献国家利税。大企业大集团是国家经济的栋梁,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利器。500强企业对国家税收贡献依旧突出,纳税总额近两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35.2%。有两家企业的纳税额超过了千亿元,分别为中石油(2465.8亿元)和中石化(1039.6亿元),纳税总额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44家。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500强企业大幅提高了研发力度,与上年相比,有6家企业的研发费用增长率高于1000%,研发费用增长率在100%-1000%之间的企业数达44家。同时,每家500强企业平均拥有专利数也大幅增加,达332项,比上年多出30项。其中,发明专利115项,比上年多出29项。研发力度的加强为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好了准备。
    二、在结构调整过程中需要引起关注的基本问题
    2009年我国内地共有34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这说明我国大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已占有一席之地,但仍任重道远,一些大企业在增长方式、技术知识投入和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与同行业国际领先企业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增长方式过度依赖能源和资源。在行业分布上,企业排名前5位中有3个属于能源和资源密集行业,排名第二的建筑业带动最大的行业依然是能源资源密集型的钢铁和建材行业。然而,未来10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若继续过度依赖能源、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经济发展将很难持续。
    制造企业上规模但缺乏核心竞争力。进入500强的许多大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存在着“大”而不“强”的现象,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国际金融危机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从历史上看,许多具有世界性领导地位的跨国企业,都是以经济复苏期为机遇,通过兼并重组诞生的。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大企业利用这次挑战性机遇实施兼并重组的不多,进行海外并购的就更少了。同时,与许多有着长久发展历史、管理经验丰富和经历了多次危机磨练的世界性大企业相比,我国大企业发展历史短,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是在国内发展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风险、危机的警戒意识和应对能力较差,通过集约化经营提高竞争力的能力不高,对国际化的运作方式也缺乏深入了解。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国际水平。500强企业所处的行业,除银行业大幅盈利外,旅游及娱乐服务业、人寿与财产保险业、航空运输等多个行业利润下降幅度超过50%,民航运输业、铁路运输业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现象,综合服务业平均收入下降最多,为11.38%,即使盈利颇丰的银行业也面临着完善机制和增强活力的问题。
    基本处于价值链创造环节的低端。许多大企业主要承担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而具有高附加值的研发、品牌、供应链管理和营销等环节则多为外资所掌控。此外,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发展是建立在享用各种低成本生产要素基础上的,随着国内各类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必将大大降低我国企业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环节上的比较优势。因此,提升经营业务的高端化,成为我国大企业立足全球竞争的必经之路。
    技术知识投入不足导致关键环节实力薄弱。尽管500强企业的自主创新有所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的大企业相比,我们的技术知识投入依然不足。首先,在研发投入方面,有15%的500强企业选择了降低研发费用。在填报研发数据的426家企业中,平均研发费用为6.77亿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仅为1.34%,而按照国际标准,研发费用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要占到2%,企业才可以维持生存,只有达到5%以上的企业才会有竞争力。其次,在专利数量上,除了华为等个别企业与国际同行的专利数量相近外,大多数企业的专利数远远低于世界级大企业,特别是发明专利数量更少,这些都要求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关能力。
    缺乏国际性的品牌影响力。与世界性的大企业相比,我国企业500强的国际品牌影响力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与核心技术,品牌、营销环节为外资所控等。此外,还存在着我国企业品牌运营和品牌保护意识淡薄的问题,在国外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我国许多知名大企业品牌保护意识不强,在境外注册商标比率较低。
    信息化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产业重组与资源共享。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十分低下。一是我国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不足,与发达国家大企业信息化投入占总资产8%-10%的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二是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停留在只注重硬件建设上,而未能从自身的经营战略、业务流程出发,尚未实现信息集成与共享,某些大企业在管理中信息“孤岛”现象频现。三是除了个别电子商务网站,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网络作为商业活动平台的强大功能,很多企业建立自己的网站和邮箱,仅仅是作为企业形象宣传手段之一,真正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商务活动的很少。
    三、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锻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充分发挥大企业在发展方式转型、结构调整升级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政府及社会创造的良好外部环境固然重要,但根本的还在于企业自身。我国大企业必须重视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品牌运营、逐步向价值链高端靠近,锻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做大做强做久。
    转变发展方式,突破关键环节。我国大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必须改变过度依赖能源和资源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商务与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科研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这不仅有利于细化和深化专业分工,更重要的是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我国处于世界价值链低端的现状,推动现代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大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有三种发展路径和典型模式可以借鉴:一是依托制造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二是从销售产品发展为提供产品服务和咨询方案,三是从制造企业转型为服务提供商。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水平。要加快企业兼并和重组步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使优质资源向主业集中,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同时,要提高我国大企业的管理水平,改变以往企业缺乏长期发展战略或者是制定了战略却束之高阁的倾向。事实上,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是在对国内国际的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趋势、自身的优劣势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并且也并非是完全静止不变的。在经济形势变幻复杂的今天,以往拍脑袋决策的方式已明显不能适应,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已经成为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大知识投入,重视技术创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世界500强中的许多企业仍然在加大研发投入,尽管他们同样面临着利润下滑甚至亏损,因为他们关注的是未来而并非当前。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要素投入上,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重视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当今高技术企业间的竞争,往往是对技术、标准的话语权的竞争。优先掌握技术、制定标准往往就掌握了话语权和主导权,也意味着风险的有效规避、效益的持续获取和发展的巨大空间。我国大企业必须转变观念,提升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重视人才引进和培育,推动产学研结合,既要突破关键技术,还要注重整体技术链的突破,以获取更大的效益。
    加快信息化建设,关注电子商务平台。在信息化、网络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办公和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这也对我国大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信息化投入占总资产的比例。二要在关注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同时,要从企业自身的经营战略、业务流程出发进行改造,整合企业各部门原本相互独立的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和统一,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
    增强品牌意识,实现价值跨越。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企业在不断开发并满足顾客真正的需求,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还需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品牌知名度的推广。我国大企业在重视技术创新以及由传统的加工制造环节向具有高附加值的品牌和营销环节演进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品牌运营和品牌保护意识,这对于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舞台上与世界性大公司同台竞争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顾保国 来源:《求是》2010年第3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