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对于“国进民退”的解释是:经济学语汇,一般用于表示某领域国有资产进入而民营资本被迫撤出。对于“国进民退”概念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讲,表现为国有经济在某一或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民营企业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缩小,甚至于退出。广义上讲,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表现为政府对经济干预或者说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
其实,我国对于“国进民退”这个话题讨论已久,最近呼声更是一声高过一声。主要是由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不可避免的倾斜于国有大企业,使得民营企业的生存更加困难。
国家出台主要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包括:(1)产业振兴规划(2)金融体制(3)4万亿投资。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细则中,具有明确支持国企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的政策导向。如,《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重点支持的“三大三小”,均为国企;《船舶工业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两个龙头企业”——中国船舶和中船重工;在《钢铁产业振兴规划》里,“推进鞍本与攀钢、东北特钢,宝钢与包钢、宁波钢铁等跨地区的重组,推进天津钢管与天铁、天钢、天津冶金公司,太钢与省内钢铁企业等区域内的重组”。
金融体制环境对于国企明显倾斜。2008年上半年央行7万亿信贷资金的开闸等政策,为了应对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加以限制,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受到金融收缩的影响最显著。除此之外,统计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在短期贷款中比例也越来越小,2005年,民营企业在全国短期贷款中的比例大约为11%,2006年,下降到9%,2007年还在继续下降。截至2008年底,个体私营企业在几乎无法获得长期贷款的情况下,其在短期贷款余额中的比重仅为3.37%,而这一微弱的比重在2009年还出现了下降态势。
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中,绝大部分是政府推动的投资项目,包括相当大比例的基建项目和工业投资项目。从项目类型看,所有这些超级大工程几乎全都是由政府推动的重大基建和工业项目,而项目的所有者、参与者,主要都是国有企业和各级政府。
近日,看到关于韩国“国退民进”的新闻,让人深思。《新京报》2010年1月8日报道,7日,韩国总统李明博就本国经济恢复问题表示,新的一年,韩国经济成败将取决于私营企业,“政府之手”也该考虑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转而更多鼓励民营企业在恢复经济中发挥作用。已到了可以考虑“民进国退”时候。新的一年,政府应当减少在刺激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转而更多鼓励私营企业增加投资,以确保经济全面复苏。这是自2008年年底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韩国首次在政府刺激经济方面表态要“退出”。李明博指出,必须促进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他说:“今年韩国经济的成败将取决于私营企业的表现。”“恢复经济不应单靠政府努力,也需要得到民间积极参与。”此前不久,韩国中小企业厅也宣布,将把2010年中小企业研发预算同比增加15%,以对中小企业进行鼓励和扶持。
华经纵横认为,其实,对于“国进民退”或是“国退民进”讨论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促进我国经济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活力。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要继续促进经济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或许韩国的战略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