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之前,有关部门就会单独或联合发出通知,要求组织好学生暑假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把时间还给学生;不允许集体补课,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等等。有人把这样的通知简称为“禁补令”。为了议论的方便,进行简化处理有时是必要的,但此处的简化,其实是不确的。它只是一个通知,虽用了“不许”这样的措辞,至多也只是一种指导性意见,称不上是禁令,此其一。其二,所谓“禁补”,只是不许集体补课,而没有涵盖所有的补课形式。也即是说,有的补课是“不许”的,有的补课却不在“不许”之列。这就造成了同样一件事情上的区别对待,其结果,集体补课可能会减少,但固有资源改变了流向,非集体补课的规模得以扩大。

这样一来,“把时间还给学生”,说起来非常动人,最终仍不免落空。暑假补课,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无疑都是非假期的延伸。学生得不到休息和调整,一年到头沉浸在“知识的海洋”,本人固然憎恨,因连续补课而崩溃的事也时有发生。但天底下,恐怕也没有家长喜欢这种状态,或者不怜惜身处其中的孩子。但又能怎样呢?拿城市来说,很多家长都是双职工,根本无法应付孩子漫长的暑假。家长“陪”不起,不是不重视,实是心有余力不足。能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当然很好,但放眼望去,社会上有几家价位适中、让人放心的类似机构呢?能让孩子参加体育文艺活动也不错,但这不也是一种补课吗?那压力,也未必比文化知识的补课更轻。集体补课或者式微,但非集体补课却如火如茶。

到一些有名的教育中介上暑期班,报名还得排队,排队还未必报得上称意的班。是先有广泛的需求导致教育中介遍地开花,还是教育中介过度发育激发了巨大的需求,这不是一个容易说清的问题。但很多学生刚离开校门,就踏入各种暑期班补课,总归是一个客观现实。人们只能以客观现实为基础,来决定自己的行动。看到别人的孩子都在暑期补课,有几个家长能够沉住气?能沉住气的,也还得有时间、有精力去料理孩子的生活学习。蔚为壮观的暑期补课景观,不能说没有跟风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暑期补课,显然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其成因,不在于家长心气浮躁、盲目攀比,而在义务教育阶段优质资源过度集中的畸形生态。上不了重点初中,就很难上重点高中;上不了重点高中,就很难考取重点大学。

这是强大现实给家长头脑中刻下的逻辑烙印。大家都想猎取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怎么办?似乎只有考试一途还有公正可言。于是题目越来越难,小学生的习题,难到成年人看不懂、答不出。这个时候,你不补课,别人补,至少从理论上说你就明摆着吃亏。大多数家长只好咬咬牙、踩踩脚,耗时间、花血本,选择了加入补课大军。假期如此,非假期的课余亦如此,教育于是进入“补课时代”。有关部门要求不许集体补课,其适用范围实质上也局限于公立学校。社会上集体补课的多得很,教育中介补课的学生多得很,却管不了。因为人家是社会办学,是“市场经济”,得按市场规律办事。

如此一来,在公立学校就发生了一种奇怪的转移现象;学生在学校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却转移到课外去了;集体补课在学校少了或没有了,却转移到社会去了。在学校这个有关部门管得着的“场”,教师轻松、学生轻松、家长轻松,大家都以为这就是素质教育了。但实际上,一到校园外,学生不轻松,忙着上各种班;教师不轻松,忙着到各种班上课赚钱;家长不轻松,忙着送孩子上各种班。现行的教育体制不松动,补课现象就有存在乃至泛滥的土壤。这不是为补课辩护,而是面向教育现实的基本结论。令人不解的是,体制的变革、教育的均等化,正是行政力量的用武之地,但在这些方面,人们却鲜见实质性进展。在畸形的教育生态中,会盛开各种鲜艳的恶之花,而补课,并不是其中最绚烂的一种。
为什么会进入“补课时代”
http://news.uc.cn/a_7414451671536964489/?from=UC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