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发展势头迅猛的dds轰然倒地后,行业内一片哗然。众多行业人士和专家学者将矛头对准了资金力量薄弱而进行价格战,在邮政和外资物流企业夹缝中生存的民营中小物流企业,归咎于行业的混乱,准入门槛低和监管不力。
鄙人不才,也未曾系统学习物流管理。我只能依托自己看到的(当然并不全面),了解到的和掌握的部分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其中浅薄的见解还望各位学长,学姐专家予以指正。
中国物流行业的混乱和准入门槛低这两点相信大家都不会反对。据说成立一家物流公司,注册资金只要3万就足够了(现在数据是多少我不得而知)。我见到的所谓物流公司就是租一间门面,摆一张办公桌,门口停一辆货车就挂牌所谓ⅩⅩ物流公司。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物流企业的雏形,时至今日这样的场景也很多见。而从dds在代收货款业务上的“乾坤大挪移”倒第一次将监管不力的恶果赤裸裸地展现在广大的货主面前。我现在非常认同这些观点。
但是这不是我主要想说的观点。我想说的是所谓中小物流企业的“小”并不能抹杀他们在物流市场上的重要性,他们也是这个市场上重要的一份子。
从去年的新邮政法引起的“国进民退”争论开始,民营中小物流企业一直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他们确实资金力量不足,贡献也不如邮政,外资巨大。但是当这些弱小的个体组成一个集体时我们就不能忽略他们的存在和抹杀他们的贡献。
中国的企业家总想着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全,我们也常常惊叹于那些世界500强的规模。但是小也并非一无是处,小企业也有自身的竞争力。比如专业,或者是更优质的服务。这一点在物流行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天地华宇,佳吉,德邦,只要你在高速公路上一定可以看到这些国内物流巨头的送货车辆往返于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但是他们能够提供足够优质的服务吗?显而易见的是他们覆盖广泛的网点,强大的资金能力和良好的业内名声让大家都非常信赖。但是他们也会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速度(抛开它提供的定日达服务,这不是一般客户能够承受的)。以天地华宇为例。很多定点城市间的速度要比所谓中小企业(即物流专线)慢得多。当然这种慢不是因为发车慢或者是它的效率问题,因为天地华宇太大了。两点之间的运输,可能从始发地出发到站的是目的地附近的中转中心,然后才能从中转中心到目的地。如果说规模大是个问题的话,那么天地华宇的问题就有点严重了,因为有些二线城市的速度和服务它确实没法做得比有些中小企业更出色。
至于所谓价格战,我就不那么认同了。dds是想通过恶性的价格战从顺丰,申通等快递老大手中夺取华东市场份额,这种需要强大资金作后盾的策略显然是自掘坟墓之举。但是那些所谓在邮政和外企夹缝中生存的中小企业显然不会如dds那般冒进。而他们相比于天地华宇,佳吉一半便宜的价格优势确实是“与生俱来”的—因为小,运营成本低。想想覆盖了全国大中城市的行业老大吧!多年的品牌推广经费,和开设网点,拥有的车辆无不是巨大的运营成本,人家可不会考虑降低利润率来垄断市场,所以中小企业的价格战是合理健康的。
最最重要的一点。中小企业的小而专能够让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对客户进行最直接快捷的服务,点对点嘛!免去了大企业中途折腾的烦恼。
或许我们始终难以介怀中小企业的资金能力及由此带来的抗风险能力。但是我认为在购买货保的情况下有些贵重货物的风险已经足以能够让中小企业承担(如果这样都不行,还是找物流巨头吧)。当然,如果有关部门能够进行强有力的监督,我相信客户能够判断托运风险从而选择有一定风险能力的企业。
我们一直在强调监督部门的重要性,因为制度的缺失才是我们一次次爆发危机的深层次原因。理性人的原理告诉我们人都会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迷失自己,甚至在后知后觉中给他人造成伤害。就像时寒冰说的,公平公正的制度才能让人民免于掠夺和恐惧,才能让公心和敬畏生命成为普遍的价值观。
从dds的倒闭中,我们再一次呼唤相关部门监督力量的回归与加强,为民众提供保护。但是就此而归咎于中小企业,我有点不赞同。相反,我相信监督力量的回归,能够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加公平透明健康的行业竞争。我们离不开民营中小企业,他们才是深入下线为供应链渠道最后一段做出完美补充的环节。
以上就是鄙人浅陋见解,望各位见谅并予以指导,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