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计模型中,主效应与调节作用(或交互作用)的关系分析时,自变数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可能会因引入调节变量而产生显著变化。您描述的情况是,在没有调节变量的情况下,自变量per与其平方项Per2呈现倒U型关系,但当加入调节变量U后,这种关系变为正U型。
从数学角度解释这一现象时,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 **交互作用的实质**:在模型中引入交互项(例如per*U, Per2*U),意味着自变数对因变数的影响会随著调节变量的值而变化。当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时,原本主效应对因变数的直接影响可能会被掩盖或改变。
2. **非线性与调节作用的结合**:在包含调节变量和非线性项(如per, Per2)的模型中,自变量per及其平方Per2对因变量的影响不再保持稳定。随着调节变量U的不同水平,这种影响可能从倒U型变为正U型。
3. **参数解释的变化**:加入调节变量后,即使原本自变数的一次项或二次项系数符号发生改变,也不能简单地断定其主效应完全反转了方向。这是因为交互项的引入改变了模型中各变量关系的解读方式,需要结合具体数据和理论背景来综合分析。
4. **图形与解释**:在图一中观察到的倒U型关系(自变数对因变数的影响先增加后减小)可能因为调节变量的不同水平而改变。例如,在某些U值下,per及其平方项Per2的组合效应可能表现为正U型关系(即影响随自变量变化先降低再升高)。这种转变表明在不同条件下,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关系模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因此,当加入调节变量后自变数系数发生“反转”时,并非简单地表示主效应完全颠倒。而是说明,在考虑到特定调节变量水平下,原来观测到的非线性关系(如倒U型)转变成了另一种形式(例如正U型)。这强调了在解释复杂模型结果时需细致入微,结合理论预期与实际数据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此文本由CAIE学术大模型生成,添加下方二维码,优先体验功能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