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NIE老师不是认为我在灌水的话我也想说说我的看法,因为我在两年以前就见过这样类似的情况.
第一、现在的情况把投稿和采用稿件看作是“卖”和“买”的话,已经是一个“买”方市场。因为许多的研究生毕业要发表论文,老师评职称要用,而杂志又是固定的那么多,如果把发表的论文的档次看作交易的价格的话,那么较高质量的杂志的价格是比较高的,并且杂志方占有着大部分的价格控制权利。
第二、一篇论文的采用对一个比较高的杂志来说要经过3道程序,第一是首先编辑部的初审,然后是送外专家审阅,反馈意见后要开常委会讨论。其中,送审外边专家的费用是比较高的。比如《生态学杂志》英文版的审稿费是200,正是杂志社提高投稿的要求,减少了他们的交易成本和其他成本。(当然,或许编辑部的人认为,没有国家基金的论文的档次是相对低一点的。这样就节省了对一些没有多大价值的论文的处理成本)。有人也曾提出过批评,象科斯、那什等人,在中国几乎就没有他表现的空间。不知道中国有没有天才,但是,《经济研究》上没有出现过硕士以下的文章,我想即使是有天才,在初审的时候也是通不过的。这和要有基金项目资助是同样道理的“门槛”。
第三、如果把编辑部对文章的取舍用效用理论来分析的话,编辑部的偏好也是很重要的方面.我了解到NIE老师的数学功底很好,但是,有些杂志是不喜欢采用带有公式性质的文章的.就象经济研究上很少采用没有数理方面的文章一样.
第四、我的这个观点也许会受到他人的攻击,经济学中认为应该的东西,通过缜密思维推倒得出的东西,在现实中不一定有用,比如我们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讨论版主提出的问题还存在帕累托改进,但是,如果牵扯到非经济的因素,并且这种因素的存在(尽管不是普遍存在)但能够对改进的实施造成巨大的交易成本的时候,一些问题就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