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annj 发表于 2010-2-9 00:28 
这个本来是很早写的,一直放着,我觉得影响有点负面,不过前两天听到华科的费剑平老师去世的消息,震惊,他才38岁,是一个非常优秀严谨的学者,记得我当初就是看他翻译的计量经济学,翻译的水平非常高,在国内非常少见,我一直没想到他这么年轻,更没想到会英年早逝。
当社会大众羡慕高校里面宽松的环境和相对不错的社会地位时,似乎也忘记了内部参差不齐的现状,要不然也看不到那么多博士生喊着要跳楼,那么多年轻的讲师却真的跳了楼。
我一直觉得高校里面做研究的人必须在以下两个条件中满足一个:要么非常有钱,要么不需要钱。有钱的人自然能沉得住气,冷板凳坐几年也无所谓,毕竟还衣食无忧,长期积累(心态良好)之后方能出大成果。不需要钱的人很少,但不是没有,这算是圣人一类的。如果是那种急需要钱,同时又没钱的,做研究实非明智之举。
大学与社会上不同的一点,是大学还是以行政力量配给资源,而非能力,所以很多时候职称上不去,项目没拿到,不是你这个人不行,而是没有人来说你行。有句调侃的话是这么说的;首先你要行,其次要有人说你行,最好是说你行的人也得行。
于是有一群非常有抱负的年轻人,在知道或者不知情的时候毅然进入这个行业,只是他们也是现实中的人,需要基本的生活保障,虽然不去跟那些当年同学现有100w收入相比,但起码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还是必须的,于是他们投入了无限多的精力,要在别人之前评上职称,拿到项目,发表论文,在不知不觉中过度透支自己的身体,当可以歇下来休息的时候,病魔已经找上门了,英年早逝的太多太多。
中国人的工作已经不是加班那么简单了,在加班之外,工作压力是无法想象的,而在高校的年轻教师这个群体里面更加明显。
大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来源:http://ivannj.blog.sohu.com/
我非常敬仰费建平老师,也正在读他的译作,但看了LZ关于大学研究工作的倾诉,实在有些话想说:
1. 现在大学普通讲师的收入也不错啊,复旦财大都是大手笔引进老师的,LZ应该很了解这两所学校;
2. LZ认为大学 “ 讲究行政力量,而非能力”,社会不也一样么,LZ体会过公司里的任人唯亲,甚至政治斗争么?体会过你个人能力行,但老板就是说你不行么?大学里的环境已经很单纯了,真的很单纯了;
3. 加班就不多说了,因为我100%相信,公司里的加班绝对比大学老师的强度高,老师还有不上课的时候还有假期,公司里过劳死的新闻可是不少啊……LZ有兴趣的话,凌晨1点去趟淮海路、南京西路走一圈,看看那一个个灯火通明的写字楼,再上网搜一搜杨骏等,心理就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