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
544 3
2019-05-22

从哲学范畴讲“道”是人对一切的事、物、思维认知的代名词,它是在讲自然有的不管是被认知的还是不被人知的都是“道”。它有三个阶段:

1、一切存在的即为“道”。

2、存在就会有变化为“道”。

3、变化就是消失灭亡也为“道”。

三位一体自然永恒。“术”表示技艺、方法。

谈到“道”与“术”,感觉自己对知识的了解是极其浅薄的,因为关于“道”与“术”的著作、解释多而广。我只能说,我借用这两个字来阐述我的观点而已。

在咨询过程或公司内部交流过程中,有同事就提出:我们制定的方案是标准,你们(客户)就应该按照我们制定的“标准”来执行。其实我很不认同这句话。什么是标准,从哲学“道”的概念来看,这个标准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道”本身就是存在即有理,存在的就会有变化,存在的也会消亡(我理解在咨询中为过失或过时)。如果这么理解的话。咨询方案具有很强的时限性,不存在“标准”或这个标准是变化的。

我们有些咨询师提出:我只告诉你(客户)如何做好,至于你是否能执行,会执行是你们的事。最早我认可这句话,现在想想,其实这是一句及其不负责任的话。我们制定咨询方案的时候,的确是参谋的作用。这里举一个不是特别恰当的例子:

裁缝师傅给我们量体裁衣的时候,量的一定要准。只有量的准了,衣服做出来才能合体。试想,我们给客户做咨询方案的时候,管理工具真的能“量”的那么准吗?除了每个人对管理工具的理解不同外,每个管理工具、原理都有特定的使用环境。当前服务的客户环境和管理工具、原理总结、检验的环境是一样的吗?未必!我们再选择工具时,只不过选择支持我们观点的工具罢了。

在制定咨询方案时,应该尽可能充分的结合客户的实际。制定完成之后还要结合客户的实际来“修正”。比如组织优化咨询方案中定员问题。也许的确有人“人岗匹配”度极差,通常我们会给客户提出培训以提升“人岗匹配”度或者通过考核淘汰这样的人。的确这是“道”,非常有理。但是如果不匹配的人中确有“我爸是李刚”这样的角色怎么办?企业经营者通常会照样用这些人的。用这些人其实就是“术”,虽不符合管理规律,但符合企业生存需要。“我爸是李刚”这种人,要么具有解决某些特殊事件的能力,要么具有破坏企业发展的能力。

结论:光讲大道理没用,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过度讲权谋之术也不行,那样即不符合传道授业的要求,也没有“高度”,也会被客户否认。所以咨询师要“道术”兼修,喜欢钻牛角尖或者喜欢量化的同学可能会问,“道与术”比例如何确定,何时用“道”,何时用“术”。我的确回答不上来。因为管理本身就是一门艺术,需要咨询师慢慢去体会,去修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9-5-22 14:16:03
支持楼主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5-22 20:10:08
了解,谢谢提供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5-22 20:14:29
是的,谢谢发表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