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不救? 要看德法脸色
· 2010-02-10
· 工商时报
· 【记者颜嘉南/综合外电报导】
欧元区面临成立10年以来最严重的财政危机,尽管欧元区的两大支柱德国和法国,公开表示不可能出手援救希腊。然而专家认为,如果欧盟决定伸出援手,德国和法国政府可能位居领导角色。
希腊财长巴帕康斯坎尼诺(George Papaconstantinou)周三将与法国总统萨科吉会面,预料欧盟的援助将是会谈的主轴。希腊政府需要解决550亿欧元(约750亿美元)的债务问题,其中有半数将在5月底前到期,其中包括170亿欧元分期清偿的长期负债。
高盛首席欧洲经济学家尼尔森(Erik Nielsen)表示,「万一希腊无法在资本市场筹措到需要的资金,我们一直认为,希腊政府今年将可得到非商业融资,且很可能在4月之前发生。」
尼尔森指出,「若非市场融资实际发生,最可能的情况就是来自欧元区会员国的双边借款,虽然有违欧盟会员国不得承担他国债务的法令规定,且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国际货币基金(IMF)介入的可能。」
任何形式的援助都可能在德国引发争论,但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首席经济学家克拉玛表示,德国政府应注意希腊违约带来的风险,「万一希腊无力还债且公债市场崩跌,欧洲的银行必须承担巨额的资产冲销。」他警告这将对欧洲的金融体系造成连带影响,并造成欧元动荡。
德国和法国的官员声称,希腊走到这步田地完全都是咎由自取,很难把对希腊的紧急援助视为正当行为,因为冰岛等其它曾面临困境的政府,都在国内执行严厉的措施,以自行走出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