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博弈论
2487 7
2010-02-11
本人在公安部门工作,从事街面犯罪工作。
        据我所了解,现实情况并不存在经济学的囚犯困境的中的(坦白,坦白)均衡。
        而实际情况是:两者,甚至三者、四者、五者都坚决不肯坦白,六亲不认,不管你的证据有多充分。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法律缺失造成的呢?

我想到的原因一是:
    书本上的囚犯困境建立在“两个囚犯各自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上”的假设上,而且两者之间不存在报复的可能。
    可是,现实情况是:从事街面犯罪的同伙,基本都是认识的,有可能是同乡,可能是朋友……(这样才更容易促成他们一起实施偷、抢、骗),他们都是生活在同一个生活圈中,即老乡文化圈催生作案——“乡军”。
    两者之间不仅有感情,而且生活的同一个群体里面,如果单方面出卖对方,很大可能会遭到报复,也可能直接导致他们无法继续在圈子里面立足。
    这就使他们两者(三者、四者……)的各自的利益紧密相连,并趋于团体化,从而最终向团伙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不合作,不合作)发展。
第二个原因是:
    与现实情况一样,书本的囚犯困境的四种可导致的“结果”并不严密。
    坦白和不坦白之间造成的结果并不足以使他们出卖对方。——所到底就是对现实情况下《法律量刑》科学性的质疑。
第三个原因:
    正如我之前主题所说的,(坦白、坦白)的结果往往只会出现在年少无知、误入歧途的青少年,因此那些人社会经验不足,会犯罪了解不多,法律意识,心里防线相对容易冲破。
    而那些多次作案的惯犯,尽管可能也只是第一次被抓进公安局,但由于经常跟公安部门打游击战,他们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很强的反侦察意识、防范意识以及法律意识,他们自然而然透析到了法律的漏洞,学到了对于法律的本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2-11 21:52:02
因为现在普通街面犯罪的人智商不够高,只知道死不认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1 22:03:20
咱国家有相关的政策么??经济学里面的囚徒困境是在已知各种选择结果利弊条件下做出的选择,咱是不是也得告知相关政策啥的啊?? 再就是自己进来了  爹妈孩子还在外面  还得活  为了自己的家人 也得保住自己的头目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2 06:33:27
这个叫坦白从宽,把牢底坐窜,抗拒从严,回家过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2 15:54:41
很欣赏楼主的观察,现实不会“迁就”理论。
我估计很多人都会有一种经历: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喜欢向老师告状,但哪个高中生要是喜欢这么干,他是找死。
单次博弈和长期博弈的解是大不相同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3 13:40:57
我说说我的想法吧,如果按照楼主的观点,应该就是在坦白坦白或者坦白不坦白这三种情况下无论是哪一方得到的收益都没有不坦白不坦白的收益高,因为楼主说了如果坦白是要遭受报复,如果报复的后果足够严重,那么不坦白不坦白才是均衡解,这个时候不存在坦白 坦白这个均衡解就是正常的,是在理论范围之类,按我的说法这是囚徒困境的拓展版本吧,呵呵,希望大家讨论·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