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5066 26
2010-02-11
本人在公安部门工作,从事打击街面犯罪的工作,长期接触偷、抢、骗等一系列案件。
        据我所了解,现实情况已经很少出现经济学的囚犯困境的中的(坦白,坦白)均衡,即使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发生在某些年少无知,误入歧途的青少年身上。
        实际情况是:嫌疑人(不管两人,三人、四者,甚至五者……)都坚决不肯坦白,六亲不认,哪怕我们的证据有多充分,他们好像都形成一个共识:“公检法能入我们罪就由他们,反正我们什么都不说。”即现实的均衡是(不合作、不合作、不合作、不合作…………)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法律缺失造成的呢?

我想到的原因一是:
    书本上的囚犯困境建立在“两个囚犯各自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上”的假设上,而且两者之间不存在报复的可能。
    可是,现实情况是:从事街面犯罪的同伙,基本都是认识的,有可能是同乡,可能是朋友……(这样才更容易促成他们一起实施偷、抢、骗),他们都是生活在同一个生活圈中,即老乡文化圈催生作案——“乡军”。
    两者之间不仅有感情,而且生活的同一个群体里面,如果单方面出卖对方,很大可能会遭到报复,也可能直接导致他们无法继续在圈子里面立足。
    这就使他们两者(三者、四者……)的各自的利益紧密相连,并趋于团体化,从而最终向团伙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不合作,不合作)发展。

第二个原因是:
    与现实情况一样,书本的囚犯困境的四种可导致的“结果”并不严密。
    坦白和不坦白之间造成的结果并不足以使他们出卖对方。——所到底就是对现实情况下《法律量刑》科学性的质疑。

第三个原因:
    正如我之前主题所说的,(坦白、坦白)的结果往往只会出现在年少无知、误入歧途的青少年,因此那些人社会经验不足,会犯罪了解不多,法律意识,心里防线相对容易冲破。
    而那些多次作案的惯犯,尽管可能也只是第一次被抓进公安局,但由于经常跟公安部门打游击战,他们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很强的反侦察意识、防范意识以及法律意识,他们自然而然透析到了法律的漏洞,学到了对于法律的本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2-11 22:06:27
赌博心理!!!在一般人中都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所以也可以说是行为人的非理性行为,就是博弈论中行为人的理性假设不成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1 22:10:31
“兄弟,兄弟,兄弟,兄弟……够兄弟”
他们入伙前的对话=。=
对于法律不了解,所以也就不随便评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1 22:27:50
赌博心理是明显不成立的。难道会普遍出现这种心理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1 22:30:24
明显已经成了一个行规。囚犯已经对这种审讯模式免疫了。双方(多方)一致选择团体最优策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2 10:03:59
不错,从事街面犯罪的人大部分智商较低,但这跟目前的囚犯困境现状没有太大联系。我估计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实条件跟经济学中研究的囚犯困境的前提条件有相当区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