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总结了国内外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归纳了休闲农业的不同类型。并从深圳都市休闲农业的现状出发,重点分析了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统筹规划、重点扶持,创新形式、提升内涵和提高服务、强化营销等三点发展对策。
关键词: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对策,深圳
一、国内外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
都市休闲农业是都市农业和休闲农业的一种结合体。都市农业是指城市化地区的紧密依托城市、并服务于城市的农业。由于都市农业得益于城市相对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科技的支持,加之人才和管理上的优势,都市农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最先进的形式之一,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休闲农业是指在城郊和农村范围内,利用农业和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与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
休闲农业在欧洲的起源很早,在18世纪法国贵族已流行休闲度假,但尚未平民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休闲农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并发展起来,比如英国的度假农庄、法国的教育农业园、奥地利的乡村旅馆、德国的市民农园、日本的观光农业园等。这些国家的观光休闲农业已由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多功能型发展。意大利在1995-2000年,提供乡村旅游服务的小农庄增长了一倍。据意大利旅游联合会调查,全国1万多个提供旅游服务的农庄共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意大利农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美国建立了众多的休闲度假庄园和设施先进的工厂化农业,仅东部地区就有观光农场1500多家,1997年有1800万人前往观光农场度假(刘文嫒、索志林,2007)。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很多都是对外开放的,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制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在作坊里亲自酿酒并将酿好的酒带走,享受与城市商店里买酒不一样的自然乐趣。这些葡萄园和酿酒作坊的旅游收入往往高出他们的葡萄和葡萄酒的收入(张平远,20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休闲农业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农业文化历史悠久,对城市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较早的是台湾,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随着农业的转型兴起了观光休闲农业,目前已形成专业化和规范化的休闲农场。我国大陆休闲农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兴起的,首先从深圳市开办荔枝园和荔枝节开始的,以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郊区陆续发展了观光农业园、生态农业园、高科技农业园、观光采摘园、农家乐等多种类型的休闲农业(见表-1)。2006年,北京市已建有1230个观光休闲园,民俗旅游接待户8723个,接待游客2193.1万人次,休闲农业总收入16.6亿元(舒惠国,2007)。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根据研究发现,心理处于原始状态的(农村)旅游者,倾向于观览具有现代风格的旅游景观(城市);而心理处于现代状态的(城市)居民,往往倾向于寻访具有蛮荒气息的旅游景观(乡野)(谢彦君,2000)。随着城市人口激增、环境质量下降、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都市狭小的生活空间使市民产生很大的心理负荷,市民追求绿色环境、自然景观和田园生活的心理需求日趋强烈。在此背景下,远离喧嚣的水泥城市去领略乡村风情、聆听天籁之音、回归自然生态已成为人们新的生活追求,传统的人文或自然景观旅游也逐步转变为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生态旅游。
二、深圳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现状及优势
(一)现状
深圳是我国大陆开展休闲农业最早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首先开办了荔枝园采果的观光农园,主要吸引城市人前往观光、采果、娱乐、休闲,并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商贸洽谈,招商引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后又开创了多种类型的观光农园,对大陆城市郊区观光旅游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我国于2004年开始启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评选工作,首批203个中广东省占了14个,深圳就有西部海上田园和光明农场两家名列其中。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发展“创汇农业”到推进“三高农业”,进而快步走上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道路。深圳已于2004年底全面实现了农村城市化,成为全国首个没有农村、没有农民建制的城市,农业生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促使农业向着更独特、更富有都市气息的多目标、多功能系统转变。

深圳市积极探索都市农业发展道路,投资建设了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之一的深圳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成了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名优水果生产和畜牧业三个现代化功能区。经过五年建设,深圳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已成为集农业现代化生产、科学研究与推广、科普教育及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基地(万忠、杨谨、曹阳,2007)。光明农业高科技园2007年共有12万人次进园参观,旅游收入370万元,均比上年增长40%以上。深圳开展都市休闲农业的地方还有西部海上田园、西丽果场、青青世界和大鹏休闲渔庄等。
(二)优势
1 居民收入水平高,旅游经济发达。根据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深圳2007年人均GDP为79221元(按当时汇率折算为10628美元),比上年增长12.4%(深圳市统计局,2008),成为我国内地目前首个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城市。而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24870.21元,远高于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786元(国家统计局,2008)。居民已经从吃、穿为主的实物消费,转向住房、汽车、旅游、娱乐等休闲享受型服务。2007年深圳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11.12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6.23亿美元,居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第4位。
2 高科技水平发达,可广泛应用于都市休闲农业。到2007年末深圳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748家,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亿元的企业547家,超10亿元的企业有72家,超100亿元的企业有11家。休闲观光农业广泛地采用各种高新技术,可以大规模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创办于1995年的深圳碧岭现代农科园,先后成功引进了超级杂交水稻、转基因国兰、法国芥蓝王、转基因抗虫棉等一系列农业高科技术项目,完成了1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被喻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也在碧岭设立了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培育基地(肖意,2008)。
3 土地流转优势。2004年底深圳市各区已完成了农村城市化,实现了从农民变居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转变,土地所有权属性的转变,为土地流转和土地资源的相对集中、优化利用打下了良好基础,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集约化、园区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明确了允许农民合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政策。尽管深圳已经完成了农村城市化,但都市休闲农业的触角可以向毗邻的惠州、东莞的农村地区延伸,此举既有利于促进集约用地,还降低了租金成本。
三、深圳都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资源急剧减少,农业景观破坏严重
深圳建市28年来,实现了由一个边陲小渔村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巨变,但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的城市化扩张和人口的激增。2007年,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一份人口分析报告发出“预警”,深圳的人口密度达4239人/平方公里,居内地城市之首。深圳的耕地面积也从1979年的3.55万公顷减少到2007年的6373公顷(唐洁、宋元晖,2007)。
在高楼林立的深圳,农业土地等资源也比较紧缺,这就决定了深圳不可能像其他地方还能保证有大片稳定的农业用地来进行农业生产。因此,深圳的都市农业不能套用其他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发展具有深圳特色、符合深圳实际的都市农业。
(二)法制规范缺位,管理权限不明
因为休闲农业旅游的特殊属性,目前深圳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规对此进行规定。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盲区,如休闲农业场所的申请、认定程序等。另外,休闲农业的土地开发利用一旦办理土地变更,涉及到国土、规划、农业、工商、卫生、公安等多个部门,管理分散,权属不明,提高了休闲农业的准入门槛。
(三)无序竞争严重,专门人才缺乏
由于目前深圳正规的休闲农业旅游点较少,给很多个体经营者以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当地具备的自然环境条件开展类似“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经营主体多为一家一户,经营方式和经营内容也基本相似,无序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且对周边自然生态造成了较大的破坏。都市休闲农业无论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导览解说都需要有专业人才来执行。现在许多高校开设了旅游、休闲专业,但这些学生却不懂农业知识;而一些农业院校的学生又对旅游经营不熟悉。目前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才缺乏,而具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急需加强人才培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服务品质。
四、发展深圳都市休闲农业的对策
(一)统筹规划,重点扶持
尽管在《深圳市都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到了都市休闲农业,但缺少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目前需要出台一部专门的《深圳市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从全局的角度部署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并做好与《深圳市旅游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当前要重点完善已建但未完善的农业(生态)园区、基地,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生态保护等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延长都市农业产业链。
1 以龙岗、宝安、南山各区生态园区为基础,打造生态旅游园区。积极运用文化的理念发展休闲、观光农(渔)业园区,充分拓展农业的生态和生活功能。近期重点打造西部海上田园、大鹏高新技术农业园、七娘山现代滨海生态农业园、石井都市农业园、西丽荔枝世界生态园、三坑都市生态公园、清泉生态园、农业科普公园、罗湖林果场等生态园区。
2 生态旅游专题开发。以“绿色旅游”、“乡村旅游”为口号,农业观光旅游为主题,打造生态旅游精品项目,塑造优良的品牌形象。建设一批如“寿比南山——南山甜桃”、“荔枝世界观赏”等为主题的农业生态观赏园。
(二)创新形式,提升内涵
都市休闲农业的范围广,要不断推陈出新。深圳有着丰富的山、海资源,休闲农业旅游除了“入地”,还要“上山”、“下海”,向休闲林业、休闲渔业进军。龙岗葵涌、大鹏和南澳街道及宝安沙井、福永街道应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海洋资源建立包括滨海观光、旅游、休闲为主题的渔业生态旅游观光区。以前,深圳曾出现过市民自发到郊区租地种菜的事情,那么深圳就可以借鉴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大力发展市民农园。市民农园是将位居都市或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块,分别出租给一般民众栽种花草、蔬菜或经营家庭农艺,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土地与耕种技术给予一般市民,让市民也享受耕作乐趣,体验农业生产经验。
深圳都市农业应适应都市人休闲、娱乐和体验等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拓展农业内涵,充分利用农业自身特点,为市民提供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体验农业的场所,使市民享受农业文化的乐趣,使都市农业逐步成为都市人观光、休闲、体验和接受农事教育的重要途径。还可以把一些农业科技园开辟为中小学生开展课外教育的第二课堂。
(三)提高服务,强化营销
未来都市休闲农业经营要加强游客消费行为分析,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游客的需求来规划活动,提供个性化服务。加快高科技在都市休闲农业中的应用,如解说设施的电脑化、营销手段的电子化、休闲设施与建筑的创新等。
在营销方面,经营休闲农业的企业要加强策略联盟或连锁经营,促进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陈昭郎,2007)。深圳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在维持岭南乡土特色、结合特有的客家传统文化方面做文章。此外,还要注重休闲农业旅游商品的开发,如南澳鲍鱼、优质三黄鸡、“沙井”蚝、“农夫牌”系列水果、“田地牌”蔬菜、“光侨牌”系列肉制品、“晨光牌”系列牛奶制品、“光明鸽”等;不断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特色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提升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在质量方面,要不断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这样才能真正使游客玩得开心、吃得安心、买得放心。
[参考文献]
[1]陈昭郎,休闲农业概论[M]台北:全华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
[2]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刘方媛,索志林,中国农业转型升级的载体:休闲农业发展问题[J],求索,2007,101:44-46.
[4]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局,深圳市农林渔业局深圳市都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R],2006.4.
[5]舒惠国,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加快都市与休闲农业发展[N],农民日报,2007-11-02.
[6]深圳市统计局,深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08.4.
[7]唐洁,宋元晖,深圳,内地最拥挤城市[N]南方都市报,2007-12-18.
[8]万忠,杨谨,曹阳,深圳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路、模式与保障[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6):73-76.
[9]肖意市领导调研碧岭农科园,强调打造高端农业[N],深圳特区报,2008-08-14.
[10]谢彦君论旅游的现代化与原始化U]旅游学刊,2000,(9):45—48.
[11]张平远,缓解城市压力的新途径——全球发展城郊观光农业的模式[J],城市与减灾,2001,(2):12-13.
作者:胡卫华 来源:《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