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读龙应台的新书《目送》,其中一篇叫做“关山难越”,写的是作者的父亲--一个随国民党撤到台湾的湖南人,在暮年,总是一个人坐在沙发里陷入对故乡的回忆中去。作者为了让父亲不感到孤独,不陷入这种沉寂,暗示自己的两个儿子去找爷爷说话。但两个自小在异国长大的孩子找到的话题总是无法引起爷爷的共鸣,于是作者只好提示自己的孩子问爷爷家乡的往事,这是一个怪圈。本来作者是担心老人陷入不堪回首的往事和浓厚的乡愁中去,可是却只能用这样的话题来打破老人的沉默与心不在焉。结果老人的话匣子是打开了,但是却陷入了更深的乡愁之中。
乡愁,也许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情绪。中国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可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无论身处何方,中国人都将自己的籍贯弄得清清楚楚,都讲究叶落归根。在文字的描述上,中国人的乡愁也是经典的:从唐诗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再到“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中国人的乡愁,延续了千年,丝毫无减。
乡愁是一种复杂的感受,包含了太多的情感,而这些情感中最让人刻骨铭心的,就是亲情分离的愁痛。而对亲情分离的无法救赎,是乡愁中最痛的涌流。当作者的父亲回忆到自己年少时,因过失打碎了家里唯一的饭碗,而被母亲误以为是因为自己没有做菜,导致儿子生气而打碎了饭碗的时候,母亲抱头痛哭,而儿子也因自己的过失和无法报答母亲含辛茹苦的养育而感到内疚,这份愧疚又因儿子后来的匆匆离去和海峡相隔而永无救赎。暮年的老人体味着当年母亲的心境,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喃喃自语:“我对不起我妈……”
看到这里,我放下了书本,任眼泪静静地恣意流淌。“子欲养而亲不待”,看看现在的社会,多少人离开家乡,远离父母,有的为生活打拼,有的为物欲“熬”游,有的人一年见一次父母,有的人几年见一次父母,有的人不见父母……而这些,都有一个冠冕的理由:为了事业。可是,当我们在为自己的事业振振有辞的时候,是否想到,自己的亲情也被透支了,而这种透支永无弥补!当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那个人离你而去的时候,你是不是在流泪的同时,也充满了悔恨与自责?!
关山难越的,又岂止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