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762 0
2019-06-02

4231.通过核外电子构型看重力条件对原子结构的作用

2019.6.2

通过地震波的分析,我们知道地球存在层次结构。通过《元素周期表》与核外电子构型,我们知道原子也存在层次结构,并且不同周期元素的结构也在依次发生改变。所以,我将它们结合起来考虑,将第一周期元素认定为太空元素和初始元素,所有相对高端元素的基本架构。

第二周期元素被我设定为大气层元素,也是从地球环境分析而来,因为星球大气主要来自宇宙射线及其裂变聚变反应,同一系统内的不同星球由于光顾宇宙射线的密度不同,裂变和聚变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形成的重力条件和气体成分也会不同。所以地球成为水球,金星大气含有硫酸成分,太阳系巨行星的主要大气成分却是甲烷。不过一般说来这种分析没有错,因为金星大气层中的“硫”元素也许来自火山喷发,第二周期元素也许就是大气层元素。

第一周期元素只有一个核结构,却分为五种形态,概括了质子、中子对的基本形态。

第二周期元素全部是两层结构,差别只是表层结构的不同,质子、中子对数量和结构上的不同:前者区别为不同元素,后者区别为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

第三周期元素全部是“氖核”元素,拥有三层结构。首先“氖核”可能不同(因为“氖”同位素的存在),其次表层结构存在与第二周期元素类似的问题。从成分来看,我认为是软流层和地壳元素。

软流层与地壳可以看作上地幔的一部分,也可以分开来看,我认为分开比较合理。从《元素周期表》来看,它们没有d区和ds区元素,全部拥有完整的三层结构,可能形成于重力条件相对较低的环境。

第四周期的前十个元素也是“氖核”元素,拥有三层结构,可以在第三周期最后一个元素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继承性”,却又拥有较多的核外电子相对“缺位”,也就是完全不同的物理化学属性。据此,我认为软流层和地壳应该看作相对独立的层次,只有第四周期元素为上地幔元素。第四周期“镍”以后元素才拥有四层结构,虽然与第五周期的前十个元素存在接续关系,却没有那么多的核外电子相对“缺位”,物理化学属性完全不同。

第五周期的前十个元素仍然属于“镍核”元素,只有四层结构,显示了继承性,只有“钯”以后的八个元素成为“钯核”元素。我认为第五周期元素可能形成于下地幔,属于下地幔元素。

第六周期开始,核外电子构型发生了巨变:开始出现32个质子、中子对的中间层次,并且出现了f区域,也就是稀土元素。第六周期的开始六个元素只有四层结构,全部是“镍核”元素。“钕”以后的18个元素才拥有五层结构,“铂”以后的八个元素才拥有六层结构。由于与前一周期元素失去了直接继承性和连续性,我认为单单第六周期元素就可能形成星球内部一个相对独立的对偶层次,而前五周期元素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对偶层次。第六周期元素可能是外地核元素。

第七周期元素在地球表面只发现了几个,在地心也不会很多,显示了对偶层次可能正在形成之中。从星际对偶关系来看,在第二个月球没有形成以前,该层次属于孕育层次,还没有完全形成。其前六个元素仍然是“钕核”元素,只有五层结构,以后依次出现18个元素的层次和8个元素的层次,与第六周期一样拥有32个元素。

分析元素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到重力条件的改变会带来原子结构的改变,甚至层次数量的变化。以前高一层次的原子结构可能被压缩到较低的层次,虽然元素序号和基本构成仍然依次增加,已经不是原有形态和变化规律。所以,我将不同周期元素对偶星球不同层次还是存在科学依据的。

“碳”元素是大气层元素,一般来说不可能形成于软流层和上下地幔,只能通过地质变迁和其他途径进入软流层和地壳。但是“碳”元素又是高端元素形态的过渡阶段,可能在聚变的中间过程出现,与同样过渡形态的“氢”、“氧”元素结合,组成碳氢化合物与二氧化碳。所以,“幔生烃源”存在两种可能,碳氢化合物可能形成于星球表面和相对表层结构。油气资源可能存在有机成矿与无机成矿两种可能,不可偏废。沿地质断裂带和板块边缘分布的油气资源无机成矿的可能性较大,泥炭可能属于无机条件影响下的有机成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