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440 1
2010-02-12
压岁钱

初一大早,孩子要按照年龄座次排队,给奶奶、爸爸、妈妈磕头、拜年,然后迫不及待地领自己的压岁钱。拜年的时候要亲亲,大人们笑咪咪的伸着脸,叫孩子们亲。我是心急着拿到钱,便匆匆“贴面”,凑合完事。两个妹妹总是把嘴唇撅得圆圆的,润润的,“叭”亲一下,搞出一个湿漉漉的痕迹。

相关报导
和奶奶一起过的那些春节 (上)


奶奶的私心杂念比较严重,每次发完压岁钱,她都会悄悄再给我一些,什么话也不说,塞给我就完。

压岁钱也不多,每人两块,两张一块的,崭新的票子“刷刷”响,鲜红鲜红的。

有一年,我爹别出心裁,叫我们三个孩子先评选当年的“劳动模范”,再依据评选结果发“压岁钱”。真是共产党的干部,给个钱也不安分!

评选是面对面举手投票,以防作弊。但是,在评选前我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对两个妹妹分别进行“威胁”和“利诱”。威胁便是,如果不选我,以后就不带你玩了,去哪里都不带你。利诱嘛,恰好相反,我列举本年度要去的地方,比如春天的郊游,还准备做个渔竿去钓鱼,等等。能不能实现都没有考虑,主要是俺老大的面子不能丢!

结果,在评选时,第一轮投票,我就当选为“年度模范”。我爹还叫两个妹妹鼓掌,表示对我祝贺。

为彰显“模范”,压岁钱多发给我五毛钱。

我拿到钱,赶忙到对面新华书店买了本心仪多日的小画书,董存瑞,图文并茂,我很喜欢。那年我还没有上小学,识字不多,把书中的“老百姓”念成“老百娃”,被人笑话了好几年。

饺子

俗话说,宁穷一年,不穷一天。这一天就是春节。

早先,中国人过春节讲究吃,所有的“吃”有一个共性,有一个全国老百姓通用的符号,就是饺子。

“卖豆腐挣下了几个钱,集上秤回二斤面,带回家来包饺子,欢欢喜喜过个年。”连欠债不还、卖儿卖女的杨白劳都惦记着春节吃饺子,可见饺子在中国人过节中的地位。

我们家过年吃饺子也是件大事,什么馅儿,肉和菜的比例,都要事先确定。及到开始动手前,还要确定谁剁馅儿,谁口皮儿,谁包。一般情况下,分配给我的工作就是剁馅儿,其它不叫我管,免得出事。但是,所有这些都商议停当,职责、权限分配完毕,却有最最重要的一项操作待分配,那就是拌馅儿。

拌馅儿的人就是调味儿,属点睛之作,在馅儿里加多少香油,加多少小磨油,加多少盐和味精,可能还会有些其它的佐料。比如,我娘放的小磨油就多点,还在馅儿里搅两个蛋黄。

我们家拌馅儿的不外乎两个人,一个是我奶奶,再就是我娘。奶奶很希望自己拌馅儿,从而获得除夕夜的第一份喝彩。她知道自己口味比较老道,不“时尚”,所以希望我娘以“参谋”的身份而非“指挥”的身份参与拌馅儿。但是,她并不坚持非要自己拌馅。所以,我的印象中,这样的拌馅儿,到最后又总是我娘说了算,而且亲自操刀。奶奶在一旁看着,一脸严肃认真的样子,时而点头称许,时而欲言又止,仿佛心提到嗓子眼儿下面啦!

只有拌馅完成了,饺子才称其为我们家的饺子,吃起来才有一种特别的、新鲜的味道。

除夕中午开始包饺子。我奶奶依照旧制,这一天不开伙,不叫吃饭!“不开伙”三个字,在我们家可是延续百年的习俗。

大人在包饺子的时候,我就站在一旁看。我知道,过年是不兴说不吉利的话,要说喜庆话,大吉大利。什么“多”啊,“够”啊。但是,我故意逗奶奶,悠着问,奶奶,这点馅儿够吗?饺子不够吃怎么办?问完就看奶奶,等着她生气。果然,奶奶便绷着嘴,瞪起眼睛,下颔微微向下一沉,装出恼怒的样子,有时候还扬扬手。

然而,我看出来,无论她怎么装,都掩饰不住满脸的喜悦,绷着的嘴很快就咧开笑意,脸上像涂了层油彩那样放光。那种过节的喜悦,看到自己的家庭团圆,能吃上饺子,穿上新衣,膝下儿孙欢快,人生在世的享受和幸福,莫过于此。

穿新衣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初一穿要新衣服,不仅全身新,而且是里外三层新。但是,每人的布票就那么一点,钱还要做很多事情,那时候家家都是几个孩子,个个都穿新衣,还要好吃好玩,这个节过的,大人作难啊!我奶奶的办法就是用旧衣服改,她很操心于此,早在秋凉时分就开始以旧翻新工程,每天都熬到半夜,还要做鞋。其实,大人是无所谓新衣服,就是孩子穿。奶奶说,过节过啥口,就是过孩子。

有一年春节前,奶奶负责准备衣服,到最后把我给忘了!两个妹妹都有,甚至还有新做的棉鞋。偏偏我什么都没有。“国有大臣,家有长子”,俺可是正宗长子啊!被边缘到如此地步,怎能不伤心?

还是我奶奶有办法,她对我说,谁撂下的事谁拣起来。意思是她要对这件事负责,给我准备新衣服,补这个窟窿。

她翻出我爹的一件棉袄,九成新,只是颜色发暗,也顾不上了,先解决“有没有”问题。奶奶就连夜把下摆朝里挽了一圈。

她又找出一条白色的布裤子,是我姑探亲时留下的。现在可能没有人见过那时候的女式裤,立裆偏开,以保持女性的矜持与庄严。我一看就想哭,白色的,又是女式,我都上好几年级了,怎么穿啊?奶奶哄我,染一染,染成黑的,好吧?又说,偏开,没事,上面棉袄大,盖住了,别人看不见。总算把我哄住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就得意起来,有新衣服了呗。我娘献出她保存的一双黑色力士鞋,试鞋的时候有点挤脚,但还可以忍着。奶奶又从箱子底翻出不知是谁的一双袜子,粉红色的,全新,还带商标。

初一大早,我穿起一身新衣裳,早早就在家门外站着,意思是叫左邻右舍的孩子们都看看,咱不落伍。我爹看见就笑,把我叫回屋里,拿出他的一件洗得非常干净的中山装,说,套在棉袄上吧,那个颜色不好看。我套上爸爸的中山装,四个兜的,就是短了些,外短里长,尽显“两层楼”的特色。

那年春节,我穿着一身拼凑的“新衣裳”,心里那个得意,非笔墨可以详述。

看电影

文革前的春节,总会有新电影上映。那时候出产的电影少,一年十几部,春节到了,全国人民能有一两个新电影看,就算过年了。

奶奶是小脚,虽然行动利索,那是在灶台前、邻里间。出了门走大街,就费力气了。所以,春节要是有新电影,就要给奶奶买一张附近电影院的票,一般由我陪着她去看。看什么不拘,她就图个过节喜气。

看电影前,奶奶的准备是相当充分和扎实的。如果是中午的电影,她就在早上五点起床,开始准备。穿什么衣服和鞋,戴什么帽子,打什么裹腿,一丝不苟,精心打扮。其实,这些东西早几天就准备好了,放在一个专门的地方,谁都不许动。穿戴完毕,天才蒙蒙亮,奶奶就坐在床边等着。

过了一会,我娘起来做早饭,这本来是奶奶的工作,但是,因为她今天看电影,所以,我娘就干这活了。奶奶坐在床边,看着娘做早饭,一丝一毫都不漏过。

到了天大亮,院子里有人走动,邻居开门了,奶奶就会出去找邻居大娘们告知,今天俺孙子带俺看电影去,中午十二点的。逐家说到。有平时比较说的来的人,就多说几句,前朝的戏,民国的庙会。说的满院子都知道她今天要看电影了。

整个上午,奶奶都沉浸在看电影的激动和不安中,嘴上不说,因为是纯洁过节嘛,不能说任何带有否定或是疑问的词语。我在一旁看出,就安慰她,她才安静一会。

到了十一点,奶奶看电影进入倒计时,她开始做最后准备,再一次审视穿戴,择掉身上沾的个把线头,再紧紧裹腿,戴正帽子,就催促我出门。

电影开演了,奶奶全神贯注,看一会就笑了,能看懂。等到人物都出齐了,她老人家就开始打瞌睡了,很快就睡着了。我在一旁看着,不时把她推醒。等到电影最后精彩场面,奶奶精神又来了,全神贯注看完。

“抓不住奸臣不撒戏”。每次看完电影,奶奶都这么说。

(本文作者乔海燕做过红卫兵、知青、医生、记者和编辑,现为凤凰网副总裁。本栏目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2-12 23:07:17
嗯,很怀旧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