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吴敬琏先生写的,下面是我觉得不错的一些句子,就摘录了下来,供大家分享。当然也许存在笔误,这与作者无关。如果大家有什么看法的话,也欢迎参与讨论。
 1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高新技术发展的快慢,不是决定与政府给了多少钱,调了多少人,研制出多少技术,而是决定于是否有一套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和个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1从经济理论上说,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中回报必然是与风险对称的。 如美国:风险投资从投入到退出一般要5——7年。
 1这几年国家的财政收入非常好,每年增长百分之20多。 (但是好像也是在同一本书中,我又看到国家财政不是那么好,有点困惑。)
 1北京试验区内出现“孔雀东南飞”的南清现象,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其自身发展中“无省界”“无国界”“大跨度”“大辐射”这些基本特征的必然表现。
 1中关村的科技人才有50多万人,而台湾新竹只有8万人,硅谷也不过30万人。
 1重要的是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样的文化氛围能够保证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1大企业的优势是可以获得规模经济。这在物质资本和机器设备起了重要作用的所谓第一次浪潮的企业重视具有决定作用的。然而在治理传信具有决定意义的高科技产业中,企业规模太大确有它不利的方面。这是因为,企业规模大了以后,通常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把成千上万的人组织在一起,步调一致的进行工作,这种严格的框框妨碍了人们的创新。另外,企业规模已达,每一个但各成员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就疏远了,小企业才是创新的主要源泉。
 1大企业从小企业发展而来,大企业收购兼并小企业,集中创新成果。
 1中国很早就提出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是成效不能令人满意。我看这中间有个很大的为题就是政府来做规划,政府来调配人才,物力,财力,然后组织攻关,再由政府组织技术发明的产业化转化,这种做法在赶超的时候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在创新时,他的弊端就比较明显。政府的作用应放在能让专业人才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环境条件上。
  参考书籍《西方致富之路: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演变》 内森 罗森堡 小波泽尔(吴先生似乎非常推崇这本书,当然我还没来得及看)
 1准确性,速度,毫不含糊,档案知识,连续性,审慎,统一,严格的等级服从关系,减少墨彩核材料,人力成本的节约——在严格的科层机构中这些优点都上升到最完美的境界。
  权威的存在是企业区别于市场的基本特征。
 1需要尽快建立的基本制度:产权保护制度,如软件行业:信用体系的建立,针对能骗纠偏的现象。
 1政府机构的运作效率天然的低于民间机构。
 1有关我们的政府:办事效率低;官僚主义 北京作为首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官文化”影响深远,如上帝园区盖一座楼。图章要盖一百多个。
 1现代社会发展得益于分工的深化。决定于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主要因素,不在于心技术发明的多少,而在于它的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否有利于发挥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高薪金属产业的竞争又一个规律,叫“赢家通吃”,不是第一,第二就没戏2加强对中国官员的法制教育。“那么到底是法律大还是政府官员大呢?看来是官员首先违反了国家的法律。”
 1信息化要建立在社会成员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政府行政机关的包办替代和强迫命令,只能给信息化建设制造障碍。但下列事情必须要由政府来做:
 制度规则和执行规则 制定技术标准 保障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