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管考试 九区 经管考证 金融类
1582 0
2019-06-14
  大家也不去盲目地膜拜一些毫无意义的金融海归背景,更不要因为自己在某个投行的厨房里当了几天刷盘实习生就到处宣传自己是华尔街之子。很多人觉得在投行工作光鲜亮丽,崩有面子,其实这都是外在。一名CFA®er在投行工作后总结了以下几点,原来投行并不想我们所想的那样。

  1Pay(薪酬待遇)

  如果投行的薪资和其他行业一样,没有人会想要进投行。高薪既表示了投资银行的高门槛,同时又给从业人带来了天然的优越感。

  投行的薪酬体系和大部分其他行业不太一样,年底奖金是浮动的,且占据整体薪酬的比例可达平日薪水的100%,一方面让公司在资金方面浮动可控,另一方面确保员工在获得每年奖金前的全身心投入。薪水是业内最为敏感的话题之一,包括猎头统计的数字都是业内人士自报,但外资大行基本可以用“年薪百万”来做为基层入行benchmark,随后以每年两位数百分比增长。

  2Hours(工作时长)

  进入投行前对每周工作100个小时、收到一封邮件就奔赴机场的工作状态没什么感觉,可能会想体验一把挑战自我。但当超时工作和不可控的差旅成为常态时,你的内心可能是崩溃的。

  Hours也是变为从业者之后最喜欢问及的、离开投行后最需要拿出来比对的硬指标,“The hours are so much better”为辞职后的常用句。能够在hours上更人性同时pay更好的行业基本上只有PE(私募股权基金)和HF(对冲基金),但是去买方相比“离开”更像是登上了职场金字塔的更高一个阶级而已。

  3Industry Outlook(行业未来发展)

  金融行业曾经是发展最迅速、人才需求量最大的行业。在行业的增长期,即便pay和hours不是最佳,通常也有很多人前仆后继的想进去,或者愿意待下去继续观察,但金融危机改变了这一常态。

  这里顺带简单讲一下投资银行近几年的行业发展吧。在中国以外的全球金融市场是高度关联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体化的(例如在美国受到监管的美资投行会把公司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到全球分公司)。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基本上全球金融服务行业一直处于灾后重建状态,而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到了平民的日常生活(失业率上升),媒体对华尔街投行的收入开始大幅度曝光,也让欧美ZF在选民的强烈不满下展开了许多强制监管政策。

  投行一方面盈利能力下降(由于Volcker Rule规定需将自营业务剥离)、另一方面高级别banker的年终奖也被附加上各种条款(例如由原本的现金变为公司股票或分若干年付完),因此从一个基层投行员工的角度来看行业未来发展,会意识到其实投行已经告别了pre-GFC的鼎盛时期。

  但是,大部分人进入投行的动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所以以上这几点只能构成入行之后跳槽的主要原因,而不完全能够组成一个人离开投行的全部原因。因为无论是进还是出,能够让人持续为了一样东西超负荷工作的最深层原因,永远都是非理性的。

  非理性动机主要包括:兴趣、证明自己和逼格。

  4兴趣

  在金融行业中真正对金融拥有浓厚兴趣的人是小众。很多人并不是为了兴趣而来,而是来了之后再去寻找自己对所分配到的行业组或产品组产生兴趣。

  就好比旧社会结婚后再想办法爱上自己的配偶一样,喜欢上了是福分,喜欢不上也是常态。这种情况在未入行的学生人群中更为明显。

  大家普遍都是为了薪酬和逼格这类比较肤浅的原因去应聘,而当被问到“你为什么想要进投行?”的时候却又根据面经法则必须表现出对于投行的浓厚兴趣。

  所以该问题所得到的答案通常是最空洞的,例如“我很喜欢公司的人,他们都很聪明”、“我喜欢挑战,每天起来上班都很兴奋”、“我希望通过金融能够帮助到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等。

  兴趣决定了金融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个means(手段)还是一个end(目的)。对于真正对金融感兴趣的人,它是个end,所以这些人就算离开投行也会选择去其他更贴近兴趣点的金融机构,比如买方、研究;真正走的都是那些把金融当成一种学习经历或赚钱渠道的人。

  5晋升机制

  投行的晋升机制有一个严格的hierarchy,根据每一个人在业内的年份决定你的职位、薪资、以及话语权。因此投行里不是看一个人的年龄,而是看人的从业龄,比如一个28岁的2nd year analyst可能需要听一个26岁的1st year associate派活。

  所以无论能力与否,在投行里即便是天才,也必须一年一年地往上爬,其结果是入行越早越骄傲、越晚越吃亏。当然,偶尔跳槽可以加快爬的步伐,但在互联网时代,“爬”依然是最贴切的动词。

  当然,全球各大行每隔一段时间暴毙一个分析师的新闻也让他们不得不紧张起来。未来会陆续有更多的人离开投行和传统行业投身更具有颠覆性潜质的行业,因为时代在变,尤其是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带着13亿人飞速前进着。这当中所蕴藏的机会成本,是一种一眨眼就有可能错过的可能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