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在英特尔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不少危机。也许最严重的一次,就是它的技术顶尖高手退出公司,另起炉灶。不过结果是戏剧性的,英特尔因祸得福。那是80
年代初,正是计算机微处理器的春秋战国时代。生产微处理器的厂家有上百家,英特尔不过是1%
。尽管那位顶尖高手自己创办了公司,但其产品的技术标准却与英特尔是一样的,因而这种微处理器的市场占有率就两倍于其它竞争者。软件开发商们就向市场占有率最大的微处理器靠拢。又由于有了更多的应用软件,消费者就更偏爱具有英特尔标准的微处理器。于是出现了马泰效应。更有趣的是,那个出走的技术高手创办的公司因为经营不善最后倒闭了,由两家开创的江山,却由英特尔独享。
然而我们不能说英特尔的成功是歪打正着。这个故事的关键之处在于,为什么在顶尖高手出走后,英特尔没有垮下来?这就涉及到区别什么是知识{
产品}
,什么是知识创新能力,什么是知识生产过程,什么是生产知识的“运行中的机构”。这最后一个词,出自康芒斯,他以一本《制度经济学》闻名于世。“运行中的机构”这个词是他用来强调企业就像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那样。用它来形容源源不断“生产”知识的组织似乎更恰当。我们已经知道,知识的生产不仅是一个社会活动,而且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不断的试错过程。因而知识的生产表现为一种动态的传统,就像一条不舍昼夜、奔腾流淌的河。它必须长时间地存在,才会有足够多的机会试错;它必须有积淀下来的传统,才能用试错的代价换来知识的成果,并且避免试错从头开始;它又必须向未来开放,才有不断的创新。相对于这个不断流动的传统,任何所谓知识产品,不管是学术著作,药品配方,软件源代码,还是计算机微处理器,都不过像是一条冻结的河的一个横截面;任何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个人,不过是这条河中的几个浪花;而知识的生产过程,则不过是这条河存在的副产品,颇像在大河旁开挖的沟渠。当然,传统的存在和发展不是抽象的,前赴后继承担传统的人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它必须由某种机构来保证金融的支持、法律的安全和赖以运转的秩序。当人们企图用估价产品一样用市场来估价企业时,一个企业的价值是以它未来可能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减成本)的净现值来计算的,它一般数十倍于企业一年的利润。当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估价生产知识的“运行中的机构”时,由于我们知道越是趋向未来的知识越有价值,这个“运行中的机构”的价值,就与物化成产品的知识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试想一下一个越来越大的级数之和。尽管我们不知道那个戏剧性的英特尔故事的细节,我们猜想,这正说明了英特尔这个生产知识的“运行中的机构”的价值。
其实试错就是不断地改正错误。这对任何一个智力中等的人都是胜任愉快的。因此近代以来有关技术的胜败并非与个体的智力水平相关,却和是否存在有效的生产知识的“运行中的机构”有关,与这个社会是否持续有关。近代以来,第三世界国家被殖民、被侵略,财政破产、经济崩溃和政治动乱,自然没有给知识生产和学术发展创造可持续的条件。然而如果不意识到技术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支持知识传统的社会条件,则是这些国家自己的错。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同产业的悲喜剧也在说明着这个道理。有些产业因为可以“便宜地”买到“先进技术”而放弃了自己已经形成的技术传统和研究机构,导致了自己技术传统的进一步落后,从而不得不不断地购买不太便宜的外国技术;而有些产业,如航天产业,则由于坚持了自己的技术传统,而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还有一些产业,如家电业,由于注意将外来技术与自己的技术传统融合起来,也获得了相当的成功。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在知识经济新的一轮竞争中,政府就有义务向我们这个民族提供使知识传统持续下去的社会条件,而民间则应将努力建造自己的“运行中的机构”。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