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的民间社会经历了一系列清扫封建残余思想的运动。时至今日百姓已经基本上不怎么相信老辈儿那些东西了,但却不知道应该相信什么,出现了为期几十年的信仰真空……我们总把这些年社会上的浮躁和功利、把人们的迷茫和颓废归咎于趁着改开飞进来的苍蝇蚊子,然而这些只是外因而已,根本上的内因还在我们自己身上,在于我们没能把马克思主义送进千家万户。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早年教条引入,到毛泽东实事求是;从建国初期被苏联带进了阶级斗争的泥潭,到摸着石头搞建设;从简单的三个代表,到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历了一连串的变革与发展。然而这些内容,基本上都只局限于高层、局限于党的内部,并没能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其效用也就远远没能发挥出来。甚至说句不好听的,哪怕在党的内部、各级官吏队伍里,也有太多太多嘴上信奉马列心底拜金民选、官僚腐化之类的存在……这一切的原因,都在于我们没能把马克思主义送进每个人的心头。
现阶段我们社会上,大部分人都不是学哲学的,那些抽象玄奥的哲学用语虽然严谨、虽然精确,但却不接地气。于是从小学到大学乃至工作单位,大部分的学习者都很难对马哲的论述形成一个生动形象的概念,也就无法去用自己的逻辑去验证,更不用谈什么接受并信仰了。
所以想要推广马列,首先就得立足现实,用大多数人能够听得懂的大白话来简化马列、通俗化马列——只有接地气了,才能够让我们的理念从宣传栏上、从广告牌上、从横幅口号上走下来,走进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去。
就像当年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是曲高和寡的,只在上流社会几个小圈子里流行——过了一百年才出现个启蒙运动,成功的将天赋人权之类概念推向民间,由此才掀开了资本主义大革命的宏伟篇章。
我个人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然而马克思主义主要是论述文明的形态演变,论述科技水平的发展规律,并没有太多关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东西。所以我将自己的心得沉淀总结一番,略作补充——当然这只是草稿,能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就已经很不错了,跟人家牛顿三定律有着天壤之别~~~
第一、 劳动永恒定律。人人都知道劳动最光荣,也知道这是因为唯有劳动、才能生产出文明存续和发展所需的物资。道理上说得通了之后就是实践的检验,而检验结果就在史书之中:奴隶主消亡了,奴隶演化出地主和农民;地主消亡了,农民演化出资本家和工人;但资本家将来消亡之时,工人却不会再演化出新的食利阶级,因为那已经是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了。所以欲戴其冠先承其重,时间长河之中唯有劳动者,才有资格戴起“
永恒荣耀”这顶桂冠。
这里还隐藏着一个劳动的界定问题——劳动的本质在于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或者是保卫我们的劳动成果。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合理的组织管理算劳动、社会秩序的维持算劳动,而侵攻掠夺不算劳动、努力将私利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各种举措也不算劳动。
这条定律咋看起来很简单,但由此可以推导出一些很有价值的结论,我们一起来看看。
推论1:奴隶主还参与劳动的时候,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于是就能存在并发展壮大;但等它蜕变为食利阶级、开始为了私利而损害社会整体利益之后,就开始慢慢变为社会的桎梏、开始迎接自己的末日了。地主、资本家同样如此——他们还在参加劳动的时候,可以发展壮大;他们脱离劳动之时,就是走向灭亡的开端。
推论2:劳动者只有在藉由科技发展,提升了其自身价值之后,才能争取自身地位待遇的相应改善。无数个奴隶才能供养起奴隶主一家,对于奴隶主来说损失一两个奴隶没啥影响,奴隶的生命自然就无法保障;当几十个农民就能供养起地主一家时,农民的待遇就比奴隶强多了,拥有了自己的生命权和有限财产权;等到了几个工人就能养活一个小老板的资本主义年代,工人才有资格享受“天赋人权”、平等自由之类的权利。
推论3: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者思想意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奴隶们的生活跟驴子没多少区别,也就谈不上什么思想;封建时代的农民依旧浑噩麻木,虽然儿孙中举、勤俭致富的盼头已经成了驱动人们辛勤劳作的胡萝卜,但好色嗜赌之类的负面教材却也屡见不鲜;直到资本主义兴起,自由、平等、公正这些概念就开始激励一代代人艰苦奋斗,但损人利己、贪婪成性等负面内容也始终在侵蚀着西方社会的思想;待到将来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势必更加两极分化:要么重视集体、强调合作、遵守纪律、追求荣誉,要么玩物丧志、颓废堕落、混吃等死、作奸犯科,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差异进一步拉大。
所以文明走到今天的水准,每个劳动者都能创造巨量的财富,都是“行走的钻石”——钻石是坚硬的,人同样也很坚强,无论受了什么打击休养过来之后仍旧能够继续奋斗……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其最大的弱点,就像鲁珀特之泪,稍稍一敲便粉身碎骨:一旦这个人三观尽毁,那么他终此一生都不会再有什么贡献,只会源源不断的向周围散发污染。
推论4:科技的不断进步不仅仅在于劳动者能创造越来越多的价值,同时也在于兵器杀伤的不断增强、在于战争的死伤更加惨重。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决定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战争将趋于消亡。
从早年间部落、文明之间的杀伐求存,到英法列强殖民统治,再到美国抛弃殖民转为经济掠夺,本身就是这一历史规律的具体表现。然而苏联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在阿富汗被中美联手持续放血;美国人也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依旧隔三差五的挥舞大棒,才最终陷入伊拉克战争的泥潭无力自拔。
所以今后的世界,战争的分量将会越来越低、直到最终消失——各国间的竞争将会以经济竞争为主,以和平演变之类的思想舆论交锋为辅。谁经济称王,谁就能占领科技和文化高地,谁所奉行的思想意识就能被人所崇拜推广、最终一统天下。
第二、强弱演变定律。在多国竞争的环境中,新旧社会形态的变革更替,从来都是源发自相对落后的弱势国家。因为各国之间强弱不均,强国日子过得总是相对滋润,弱国就被挤压的苦不堪言——而当新式思想问世之后,弱国迟早会抓住这根救命稻草、率先变革,以寻求出路:一方面弱国社会上相对尖锐的内部矛盾,是变革天然的强大动力;而另一方面弱国旧有的剥削者实力相对较弱,在面对强国挤压的情况下也不会一味地排斥变革。
譬如西秦迫于魏国的压力选择变法、全面转向封建社会,这才有了后世的“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于宇内”。这种情形一再出现,譬如在封建社会中西欧穷的穿不起裤子,转变为资本主义之后一跃而起制霸天下;譬如资本主义时代沙俄甚至都不算一个工业化国家,各方面实力远远不如英法,然而率先十月革命之后扶摇直上,与美国争霸世界……
世界上已知的私有制社会形态变革中,除了西欧奴隶变封建那次我尚不了解之外,其他三次全都验证了这个观点——而且西欧自罗马帝国崩落之后始终是一盘散沙,是标准的多国竞争环境,那么也就必然同样会遵守这个规律。
第三、 阶层永存定律。人的需求总是无限的,然而物资总是稀缺,即便将来一切形态的物资都能用能量凭空合成的科幻年代,能量也非无限。因而社会上的物资供应,一定会有三六九等之分,即便是将来的共产主义时代,能够按需分配的也只是普通品而已,真正的好东西仍然需要靠劳动换取。
所以无论将来人类文明发展到什么程度,无论社会形态发生什么样的变革,阶层永远是存在的——更高的阶层意味着更高的荣耀、更好的条件和更广的平台,而这些都是低层所梦寐以求的。
社会的进步只能靠劳动,所以人类不灭、劳动不止。而激发人们持续勤奋付出的,除了思想道德、荣誉称颂之外,还有实打实的物质奖励——唯有如此,才能构成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文明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