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中的公司金融的基础是MM定理和现代企业理论,下面贴几篇企业理论方面的经典文献。以后可能会贴一些行为金融方面的文献。对资产定价感兴趣的可到这里去找文献:
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13&ID=34342
下列文献依次为:
Coase_Eca37_The Nature of the Firm
本附件包括:
本附件包括:
本附件包括:
Cheung_JLE83_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
Fama,Jensen_JLE83_Agency Problems and Residual Claims
Fama,Jensen_JLE83_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本附件包括:
Hart,Moore_JPE90_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本附件包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29 2:25:19编辑过]
“企业理论”属新制度经济学领域,因此搂主这些文章也可以贴到制度经济学版面。我正准备贴一些呢,看来不用搞重复建设了,可以省一些力气。多谢。
本栏目专门用于上传和下载契约理论和企业理论,包括完全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机制设计理论以及不完全契约理论(不含TCE),也包括实证的和理论的企业理论,请上传和下载者注意。鼓励上传时提供读书笔记或感想,允许在上传发贴后面跟进“读书笔记”,但不允许回复其他无关话题。灌水者,删无赦,并扣分!
上传的方法是,点击楼顶帖子上方的“回复”即可,不要使用本专栏最后一个空白的快捷回复。
请不要另开新贴上传文件,除非有一个较长的专题,版主转移文件需要很多时间,因此将酌情对违规者扣除积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4 17:34:38编辑过]
BROUSSEAU, Eric and M’hand FARES, 2000, "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Governance Structures: Are Incomplete Contract Theory and New-Institutional Economics 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 in Ménard C., (ed.), Institutions, Contracts, Organizations, Perspectives from New-Institutional Economics, Edward Elgar.
Garcia, Diego, 2001, "Incomplete Contracts in Investment Models",working paper
Anderlini, L. and L. Felli, 1998, “Indescribability and agency problem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2: 35-59
Brynjolfsson, Erik, 1994, "An Incomplete Contracts Theor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 MIT working paper
本附件包括:
公司金融和公司治理文献
Rajan的“公司金融”,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455-1-1.html
这里再贴上Rajan学术伙伴Zingales的“公司治理”(第一个文件是英文版,第二个是中文版,经本人修正过)。 在欧美,finance(金融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资本市场、资产定价和公司金融(即corporate finance)。公司金融研究资本结构(或融资结构,capital structure)、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ce)和估价(valuing)三个问题。中国的“金融学”实际上西方的“货币银行学”(money and banking),与“金融学”关系不大。corporate finance在中国大陆也译为公司财务、公司融资。传统的公司财务就是会计的延伸,这当然是狭隘的和静态的。
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昨天看到北大的中国经济科学教育科研网上将上面两个文章转载了。Zingales《公司治理与企业理论》的中文版是国家信息中心的秦海翻译的,但是一开始没有注明翻译,结果引发了关于剽窃的风波。我将其改为“秦海 翻译”,后来又对其中的一些术语、人名做了校正,因此加上“校正”。谨此说明,希望大家不要误解。
附件全部删除,感兴趣的自己去访问他的个人主页链接。不得在此讨论。
1、《企业的本质:一个前沿综述》(聂辉华)
原文发表于《产业经济评论》,链接http://rushang.cn/baisha/dispArticle.Asp?ID=197
说明:本文是在我硕士论文的第一部分(综述)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第二部分(主要观点)则发表于《经济研究》(2003.8)。至此,硕士论文已经比较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按照今天的水平和观点来看,2年前的硕士论文当然有不少不足之处,但是理论的进展永远没有尽头和完美之时,且将其作为一种我个人求学和研究途中的一块路碑吧。欢迎评论。
2、论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
作者:社科院李海舰、人大聂辉华 阅读:234 次 时间:2004-9-1 来源:白鲨在线http://www.mdn.cn/baisha
本文发表于《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8期,与李海舰研究员合作,发表时略有改动。欢迎讨论。 http://rushang.cn/baisha/dispArticle.Asp?ID=199
3、企业:一种人力资本使用权交易的粘性组织。
本文已发表于《经济研究》,引用请注明。欢迎对企业理论——特别是企业的本质,人力资本,企业的演化等重要理论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对本文提出批评和意见。http://rushang.cn/baisha/dispArticle.Asp?ID=62
4、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运营。http://rushang.cn/baisha/dispArticle.Asp?ID=60
5、《交易费用经济学:过去、现在和未来》,《管理世界》04/12,https://bbs.pinggu.org/thread-8155-1-1.html&page=1
新制度经济学中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分歧与融合 | |
本文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发表时参考文献有删减。关于交易费用经济学 的更详细讨论,也可参见笔者的另一篇文章《交易费用经济学:过去、现在和未来》(《管理 世界》2004年第12期) |
7、《不完全契约理论:一个综述》,《经济研究》2006年第二期。
内容摘要:标准的契约理论或委托-代理理论假定契约是完全的,然而现实中的契约是不完全的。契约的不完全会导致事前的最优契约失效,当事人在面临被“敲竹杠”的风险时会做出无效率的专用性投资。经济学家们在研究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契约不完全所导致的效率损失时,发展了一个新兴的不完全契约理论。本文以一个基本模型为基点,围绕专用性投资效率问题,从司法干预、赔偿、治理结构、产权以及履约等多个视角,全面地介绍了不完全契约理论的产生、发展、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前景。
关键词:不完全契约 敲竹杠 产权 履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7 13:02:29编辑过]
本版已经上传了Zingales的《公司治理》中英文版,现在上传他的另一篇重要文章、发表在《金融学杂志》上的《寻找新基础》。Zingales究竟在为什么找基础呢?
我对上述2篇文章写了个简短的读书笔记,附在下面,给大家看看。
长期以来,公司金融理论的发展都没有跟上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企业”的理解,还停留在新古典厂商理论的“生产函数”的假设之上,漠视了现代企业理论尤其是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进步。Zingales深刻地指出,要正确地理解公司金融、公司治理,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企业”、“公司”,否则就会得出对资本结构、公司治理和价值评估等重要主题的错误认识。Zingales总结了企业理论界关于“企业”的几种主要观点,对此一一评论,认为这些关于企业的观点都只能解释以物质资本为主导的传统企业,要解释以人力资本为主导的新型企业,需要一个新的关于企业的基础理论。Zingales和Rajan在创建一个新型企业理论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探索。
定义
Zingales将企业定义为围绕关键资源构建的专用性投资网络(Zingales,1997,2000b),公司治理就是在一个不完全契约中围绕准租金进行的事后讨价还价的复杂约束集(Zingales,1997),即治理结构就是解决创造租金和分配租金的机制。Zingales(1997)认为,只有在不完全契约的框架下讨论公司治理才有意义。因为如果契约是完全的,就可以在事前将一切问题安排妥当,再谈判就不会发生,治理就没有存在的必要。Zingales秉承不完全契约理论的框架(GHM模型),批评完全契约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的思路可能是错误的,这意味着剩余控制权的配置是公司治理的主要任务。公司治理的目标,包括(1)使事前专用性投资最大化,使无效的“寻权活动”(power-seeking),或者说最小化“影响成本”(Milgrom and Roberts,1990);(2)使事后的讨价还价所带来的无效率最小化;(3)使任何“治理”风险最小化,并向最小的风险厌恶方转移剩余风险。至于剩余控制权,Zingales认为既不应该配置给资本所有者,也不应该配置给作出专用化投资的工人。由于外部选择权(outside option)的约束作用,拥有物质资本所有权的前者可能会削弱投资激励(Zingales-Rajan,1998);尽管专用性投资的承担者(利益相关者,不仅是工人)是重要的,但是这些投资无法契约化,也无法被委托,因此他们也不适合赋予剩余控制权。合意的安排,是将剩余控制权授予作为“第三方”的董事会,因为他们不会将专用性投资形成的机会损失外部化。但是这一结论,大概只适合于美国那样的股东非常分散的资本市场,我对它的普适性表示怀疑。
比较
根据Zingales(2000b),目前的企业理论中,关于企业的定义主要由五种。不同的企业理论,导致了不同的公司治理理论。下面,我们逐一介绍这些理论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含义。
1、企业是一种显性契约的联结(a nexus of explicit contracts)。这一观点实际上起源于Arrow-Debru模型,由Alchian-Demsetz(1972)和Jensen-Meckling(1976)等人的经典工作构成。他们把企业理解为不同类型的要素(资本、劳动和管理才能)的所有者之间的一个显性契约的联结。在公司治理方面,既然该理论认为股东是最后的剩余收益索取者,那么很自然地,决策权应该赋予股东们,这恰是“股东之上观”的反映。
2、企业是一种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的联结(a nexus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contracts)(如Baker-Gibbons-Murphy,1999)。这一观点导出的治理含义,就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3、企业是一种增长机会集(a collection of growth options)。Myers(Myers,1977;Myers-Majluf,1984)是该观点的提出者,他把企业看作是资产所带来的增长机会集,但这一理论还不完整,例如没有解释资产是如何与机会联系在一起的。根据该观点,在公司治理方面,决策权应该配置给拥有最好的增长机会的人。
4、企业是一种资产集(a collection of assets)。根据该观点,企业的资本结构取决于控制权的配置,不同性质的资本对应不同性质的控制权。在公司治理方面,该观点与马克思的观点差别不大,就是资本家主导。
Zingales认为上述理论都只适用于传统企业,而不适合新型企业。传统企业与新型企业的区别,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前者是资本密集型的,外部股东控制企业并进而控制了雇员,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是代理问题;后者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高层对雇员的控制力较弱(Zingales,2000a,2000b)。Zingales提出了基于新型企业理论的新观点,即关于企业的第5种观点。
5、企业是一个围绕关键资源构建的专用性投资网络(Zingales,1997,2000b)。产权从法律上把资产与企业联系在一起,而通道(access)和互补性(complementarities)则从经济上把进行了专用性投资的人与企业联系在一起。根据这一理论,公司治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协调利益相关者,减少关键资源的浪费,使法律权力与事实权力相一致,保护组织资本,保护企业网络的完整性(Zingales,2000a,2000b)。很好!
不过,既然Zingales的理论是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能否介绍一下不完全契约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与企业理论是什么关系?谢谢!
不完全契约理论很抽象,以后会专门上传相关文件。虽则抽象,但是不要怕,“企业理论”和“契约理论”被公认为近年来经济学发展最热门、最迅速、最有前途的领域之一。几乎所有的微观经济学家和部分宏观经济学家都在此领域作出了贡献。随便举几个吧,Stiglitz,Aghion,Tirole,Grossman,Maskin,Holmstrom,Hart,Moore,Roberts,Bolton.......
契约理论最新论文——Hart等(2004)[Point=500] 评论:尽管不完全契约理论至今没有找到一个令人完全信服的基础,但是,如果把不完全契约理解为一种理性的工具则是可行的。他们将契约分为2类,紧密型契约和松弛型契约。前者的好处是灵活,事后效率更高;后者的好处是有利于保护专用性投资。因此,如果专用性投资足够大,或者敲竹杠的风险足够高,那么双方就会签署一个松弛性契约,尽管时事后效率是低的。总之,事前效率和事后效率,就看你顾哪头了。我们已经注意到,契约的不完全程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篇论文代表了这一努力方向。更细致复杂的工作仍然期待。
Hart的规范和企业理论对这篇文章Hart《norm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做一个介绍和评论。
本文认为,将规范(norm)在企业理论中进行模型化是很困难的,但是从目前来看,即便将其考虑进去,也不会对目前关于企业边界的理论有任何改变。
规范指的是非强制性权力系统和司法系统所施加的,但是却与之协调的社会规则。目前,对“规范”模型化处理有3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在一个无限次重复博弈模型中处理,结论很强,就是一旦考虑到规范,只要贴现因子足够大,那么交易关系就容易维持。毛病是,“无限次”博弈的假设太强,“以牙还牙”的策略也太强,如果考虑到有限次博弈(哪怕博弈次数足够大),以及“既往不咎”(leg bygones be bygones),那么交易将在第一期就结束,即声誉等规范不起作用。第二种思路,就是引入信息不对称,这一思路的好处是不必求助于无限次博弈,但是对交易者的类型的假设非常敏感,必须很精细才行。第三种思路,就是引入违约的心理成本(psychic cost),好处是对于违约的处理更合实际,但是也有第二种思路的弊端。鉴于此,目前经济学家大多使用第一种思路。
至于规范和企业边界的关系,相当多的人——比如张维迎教授——猜想,社会越是信任度高,则企业规模越是大。但是,哈特证明,信任作为一种规范,对于企业的边界的影响是不确定的。社会越是规范,那么无论是企业间的市场化交易还是企业内部的交易都将更容易维持。规范和企业边界之间不存在单调关系。企业的边界,更取决于当事人行为的重要性而不是行为的性质。这说明,在不完全契约理论中考虑规范问题可能不会有什么新的含义。
同样地,哈特发现借助于外部执行力量的正式契约与借助于规范来执行的自我实施契约或者隐性契约的关系也很不确定。企业可能具有更多非正式契约而不是正式契约,因为契约的不完全性。
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并不忽略思想的进展,而目前更侧重于模型的技术。思想的东西,实在很难超出斯密的《国富论》,但是模型的技术却在飞跃发展。这既可以看作是西方经济学的进步,也可以理解其备受訾议的重要渊薮。我们的学生,过于关注思想,而忽略建模技术。很希望我们在这些方面有一些讨论或者讲座。是为共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6 11:08:52编辑过]
word版本,西经版有,更早之前曾在其他网络流传。mingkong将它转贴到制度版。
这本书很薄,基本思路是:人们从事商业活动是有风险的,其中有一些风险是不可保险的,此即不确定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是企业家利润的来源,企业家凭借勇气、判断力在不确定下决策,从而获得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利润。所以,风险——>不确定性——>利润。正因为企业家具有敢冒风险、创造利润的能力,并给予雇员一个保险,因此雇员才应该服从企业家的指挥。这是对企业委托权的另一种解释。
阿洪-博尔顿:关于融资契约的一个不完全契约方法
评论链接https://bbs.pinggu.org/thread-3399-1-1.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4 19:45:00编辑过]
下载地址https://bbs.pinggu.org/thread-1371-1-1.html&page=14
这可能是最早响应威廉姆森用资产专用性和机会主义来解释纵向一体化的文献[1]。本文的命题是:资产越是专用,产生的可占用性准租(appropriable quasi rents)越多,得自机会主义行为的收益越大,企业之间的关系就越是倾向于纵向一体化而非长期市场契约(关系契约)。 1、文章的切入点是后契约机会主义(post-contractual opportunistic behavior),即注重交易后对机会主义行为的防范,这与威廉姆森强调事后治理是一致的,也受Goldberg(1976)关于政府管制中的敲竹杠分析所启发。2、可占用性准租产生于专用性投资关系,而非标准的市场交易。一体化不仅可以减少事前交易费用,更可以节约事后交易费用——一体化是保护专用性准租不被侵占的办法。由此导出的另一个含义是,如果存在两项相互依赖、相互专用的资产,那么它们应该合并,这与Hart(1995)是一致的。
3、偏向一体化而非长期契约关系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不可能轻易地界定每一意外事件,甚至即使知道每一件意外事件,法律修正的费用也很高昂”,所以诉诸私人秩序比诉诸法律判决成本更低。这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契约不完全”的思想了。这得到了法学家Macaulay(1963)的证据支持。
4、文章首次描述了企业理论最经典的案例:1962年通用汽车公司兼并费雪车身公司的故事。根据他们的分析,并购的原因是因为通用无法忍受费雪在通用需求旺盛阶段的敲竹杠行为——拒绝搬迁,索要高价。关于这一案例的真实性以及其他纷争,我们需要看完JLE2000年的专号之后才能知道大概。
5、文章还分析了专用性人力资本问题,认为但人力资本不能被“一体化”进企业,所以工会是保护工人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组织。这与威廉姆森(1985)的结论是一样的。文章解释了“资本雇用劳动”问题,认为如果工人雇佣资本家的工厂设备,就会遭致资本家的“敲竹杠”(这与威廉姆森的分析是相反的!)。文章也分析了“乡村俱乐部”和家庭婚姻问题。
6、文章末尾认为,考虑作为交易费用的缔约成本,需要超越科斯的简单二分法,因为许多长期契约(如特许权)就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这与威廉姆森的看法是完全相同的。
7、总结一下,本文的亮点在于,它几乎是第一次验证了交易费用经济学,它提出了一个契约与组织理论领域引用最广泛的案例(通用汽车和费雪车身),它对纵向一体化作出了夯实威廉姆森的工作,而这一解释当时是全新的。
[1] Klein, B., R. Crawford and A. Alchian, 1978, “Vertical Integration, Appropriable Rents and the Competitive Contracting Proces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1: 297-326.《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110页。word版本,西经版有,更早之前曾在其他网络流传。mingkong将它转贴到制度版。
这本书很薄,基本思路是:人们从事商业活动是有风险的,其中有一些风险是不可保险的,此即不确定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是企业家利润的来源,企业家凭借勇气、判断力在不确定下决策,从而获得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利润。所以,风险——>不确定性——>利润。正因为企业家具有敢冒风险、创造利润的能力,并给予雇员一个保险,因此雇员才应该服从企业家的指挥。这是对企业委托权的另一种解释。
忘了上传文件啦!
这本Dewattripone的《契约理论导论》就不用介绍了吧。[Point=400]
[/Point]
[此贴子已经被nie于2005-8-4 20:46:31编辑过]
理解软预算约束,科尔奈。由网友wangtao599友情提供。
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4377&page=1#pid28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