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史普博(2010)《企业理论:企业家、企业、市场与组织内生化的微观经济学》(中文,贺小刚等译,格致出版社2014年版)是一本很有特色的著作,在最少的假设下,使用统一的理论框架,对企业家、企业、市场和组织一一进行了内生化解释。本书逻辑严密而清晰,推理论证层层递进,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区分简明而准确,对理论分析设定的前提假定给出非常规范的论证。
本书试图解决企业理论的三个问题:企业为何产生?企业如何建立?企业对经济有何贡献?一般的企业理论主要集中于第一个问题,名为“打开企业黑箱”,实际上言过其实。之后,组织经济学对企业内部的协调和激励及其相关问题进一步探讨,才真正是打开黑箱的尝试,但组织经济学仍未涉及史普博的后两个问题。史普博认为回答了上述三个问题的企业理论可称之为“企业一般理论”。
企业一般理论从个体消费者开始阐述,消费者及其特征是该理论的外生因素,不存在企业时,消费者也可以做任何事情。消费者能够像鲁滨逊那样使用技术生产产品和服务以自给自足,也能够通过双边交换进行交易,还可以组成诸如俱乐部、合作社和合伙制组织等满足自身的需要。企业是区别于上述消费者组织的经济机构(组织),企业的根本特征在于,企业目标可以与所有者目标相分离,而各种消费者组织本身目标不能与其所有者目标相分离。
为何有企业?科斯从市场存在和市场有交易费用出发,论证企业作为市场的一种替代机制。而史普博则从企业能够提高交易效率这一点论证企业的出现,即企业存在的理由是,相对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通过双边交换或消费者组织进行的交易),通过成立企业进行交易,其效率相对较高。但是,仔细想来,经济学中的效率与成本、费用是对偶的,所以,史普博的论证与科斯的论证究竟是否有差异,也是可以讨论的。重要区别在于,科斯给定市场存在,而史普博没有这么假设,这种区别是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呢?需要仔细考虑。
企业如何建立?科斯以及后来的威廉姆森、德姆塞茨、张五常等,均没有涉及。史普博从消费者选择行为推导出企业的建立,即消费者能够选择成为企业家并建立企业,这样,企业家在企业理论中成为内生因素。企业家和企业是在消费者的潜在特征基础上出现的,消费者拥有设立企业所必须的判断力、知识、技能和技术。消费者个体提供最初创办企业所需的努力、投资和规划,如果企业能够提高效率,消费者成为企业家就能够从建立企业中得到回报。
企业对经济有和贡献?企业通过充当中介机构来协调交易。在企业为协调交易而使用的众多工具中有两个最为重要:一是创造和运营市场中介交易;二是创造并管理组织,操作金融资本,在组织内部配置资本、劳动等资源进行生产。前者使市场称为内生因素,后者使得组织成为内生因素。
应该说,史普博的企业一般理论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应用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微观经济分析中发展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包括新产业组织理论、信息经济学和契约理论、博弈论、新制度经济学、组织经济学、公司金融理论等,对已有的企业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拓展,对微观经济分析中企业家精神的缺失,以及对市场和企业简单外生处理的不足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弥补,在微观经济学原理应用于讨论现实中企业管理决策制定方面也提供了新颖的见解。
与史普博著作形成对比的是杨小凯和黄有光(1993)《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中文,张玉刚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杨和黄也试图尽可能多地对相关因素进行内生化解释,并且比史普博更具雄心,尝试以分工演进和经济组织变迁为线索,将市场交易、国内贸易、国际贸易、城市化、企业、契约安排、工业化、市场层系复杂化、货币产生和宏观景气循环等,均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给出解释。但是,杨-黄著作过于宏大的理论结构框架使得对很多因素的分析无法深入透彻,加上超边际方法的过于个性化处理,也使得理论分析中的学术继承衔接不好,增加了学术交流的成本,这也可能是史著参考文献中没有杨-黄著作的原因之一。而史普博著作没有杨-黄著作的上述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