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凯恩斯、后凯恩斯学派和新古典学派,都以一个由少数几个变量在驱动整部机器的模型来形容经济体系,然而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模型,必须把经济体系当成“生态”、“环境”、“现象”,而且还必须把经济体系当成是由好几个相互影响的领域所组成的:由个人和企业(尤其是跨国性的)所组成的“微观经济体系”,由政府组成的“宏观经济体系”,以及“世界经济体系”。以前的经济理论都认为,其中一个体系会完全控制其他体系。在古典学派的边际效用世界里,由个人和企业所组成的微观经济控制了政府的宏观经济;在凯恩斯的后凯恩斯学派的世界里,货币与信用所组成的宏观经济控制了由个人和企业所组成的微观经济。可是,现在的经济现实却是一个由这三种经济体系所塑造出来的事实,而经济区域合作可能很快就会成为第四个半独立的经济体系。在这四个经济体系中,没有一个经济体系可以完全控制其他三个体系,而且没有一个体系会完全被其他体系控制,同时任何一个体系又都不能完全独立于其他三个体系之外。这种复杂性几乎无法描述,也不可能加以分析,因为它无法预测。
为了获得一个可以运作的经济理论,我们需要一个可以简化这种复杂情况的新理论,可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看不到这种新理论的踪影。如果这种新理论未能出现,经济理论就算走到尽头了。届时,我们可能只有各种经济定理,每一个定理职能解释特定的现象和解决特定的问题,而无法把经济学当成一个体系来阐释,而且我们也不会再有“经济政策”。亦即政府将不再有控制经济周期和经济情况的行动基础。
要制定经济政策,必须让非经济专业人员(例如政治家)了解经济理论的关键概念,可是,现在的经济现象已经复杂到非专业人员无从了解的地步,现在要用可以理解的方式向非专业人员解答最简单的经济问题,即使不是不可能,也相当困难。今后如果没有一个简单的经济理论——或者至少是一个可以简化的理论,我们只能有解决各种特定问题的“各种经济政策”。
2. 2. 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已经日益分道扬镳,原因在于:
首先,现在的经济理论模型假设,掌控经济的是主权国家。个人和企业曾经是新古典学派经济模型中的主人,而在现在的主流经济学——凯恩斯学派和后凯恩斯学派中,微观经济体系反倒成了仆人,要对宏观经济体系这个新主人惟命是从。
第二,在凯恩斯之前,经济学家都主张,由商品和劳务组成的“实体”经济才是主控因素,马克思就把货币称为“真实的面纱”。可是,对凯恩斯学派和后凯恩斯学派而言,货币却等于真实,控制经济体系的货币数量,就可以完全控制商品和劳务的行为。货币可以完全控制“仆人”——微观经济中的个人和企业。
最后,当代的经济理论都假设,真正重要的经济体系——其实是唯一存在的经济体系——只有国家经济。这些理论当然知道跨国界的经济交易存在,可是只要管理好国内经济,就可以控制这些交易。
在面对现实时,这些假设全都落荒而逃。个人和企业家从来就没有向他们的理论上的主人——宏观经济屈服过。微观经济体系中的一些事件,会对宏观经济体系造成深刻的影响,可是宏观经济中的货币、信用、利率和税收却控制不了甚至影响不了这些事件,而且现在又出现了世界经济。
3.
个人和企业看起来好像在做决定和活动,但是这完全是幻觉。事实上,个人和企业所能做的只是反应,一起企图对抗货币、信用和利率的行为,都注定要失败。
4.
5.
事实上,每个企业家都可以告诉经济学家:在短期结果和长期结果之间抉择,是高级主管所必须做的决定中最重要。最困难并且最具有争议性的一个,而且几乎没有标准答案。可是,经济学家对如何做这种决定却一无所知,而且也无法把这个问题纳入经济模型中。
6. 经济学家当然知道科技、创新和变迁都很重要,他们曾经有好几次试图把科技和变迁纳入经济模型中。但这些努力都失败了,而且失败的理由都一样:货币政策、信用和利率这些变量,与创业精神、发明和创新等关联不大。不管是什么因素在控制后者,这个因素都与宏观经济无关。可是,创业精神、发明和创新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经济体系,它们才主人,而宏观经济则不是。
7.
在19世纪70年代,法国的瓦尔拉斯把数学代入经济学之后,经济学变成了“硬性”的科学。长久以来,经济学经历了无数的变化和增补,可是直到现在瓦尔拉斯的数学仍然是经济学所使用的逻辑和方法,并且为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提供了假设。现在的经济学模型,仍然使用19世纪物理学所用的数学的机械性模型。在机械性模型中,真正重要而且具有决定性的是一些在统计上具有意义的变量。然而,现在已经有人证明,就经济学所要处理的现象而言,这是一个值得怀疑的假设。
现代数学发展最迅速的领域是复变理论。已经有人以严谨的数学证明,在复变系统中,预测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系统是受一些在统计上没有意义的因素所控制,也就是现在所谓的“蝴蝶效应”。在复变系统中,“气候”是可以预测的,而且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而“天气”则不可预测,而且一点也不稳定。没有任何一个复变系统可以把任何变量当成是外在的,对天气而言——也就是对短期现象而言,没有所谓的系统,只有混乱。
经济学和经济政策处理的都是短期现象,是经济衰退和物价变动。当代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假设,系统(长期现象)是由短期的政策——例如利率变化、政府支出、税收等所塑造的。对复变系统而言,这根本不成立,现代数学还未曾如此证明过。这可解释,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那么多政府政策失败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在辛勤研究了好几年之后,发现美国政府的经济管制措施没有一项成功过,这些措施不是无效,就是所产生的结果正好与政策目标背道而驰。
在任何一个像发达国家的经济这样复杂的系统中,一些在统计上没有意义的事件,也就是一些边际事件,都可能是决定性的事件(至少在短期内如此)。按照定义,这些事件根本无法预测,也无法加以预防。事实上,即使在它们已经产生影响之后,我们还不一定能确定它们的存在。
8.
我们越来越多地谈论经济结构:生产力、竞争力、长期和短期的经营理念、产业组合、研发扮演的角色和研发组织、政府于企业的关系、正确的产业关系,等等。这些都未在经济理论或经济学家的经济模型中占有一席之地,而经济理论所使用的数学也不能处理这些因素,就连生产力也因为是个定性的概念,根本不可能准确地加以量化。可是,这些却都是经济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真正决定“国家财富”的是这些因素,而不是短期的周期性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