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编纂学中,流行着若干形式主义理念。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农民起义的盲目歌颂与肯定。根据这种形式主义的历史理念,秦以前的中国历史(夏、商、周)被简括地描写为一部奴隶与奴隶主斗争的历史。而秦以后至清末的中国历史,则被描述成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斗争的历史。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矛盾,被简化为地主阶级与农民的二元矛盾。而中国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动力,则被认为是“农民反抗地主的阶级斗争”,即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因此而被认为是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动力。由此而形成了如下一种描述古代历史进程的周期性公式:
皇朝建立/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农民起义/推翻旧皇朝/继之又是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农民起义/改朝换代……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直到1840年以后的近代。
这是一种机械的历史理念。流行了多年,至今仍在历史编篡学中具有影响。
这种建立在“阶级斗争决定论”基础上的形式主义历史理念,对于生动、复杂、丰富的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作了一种十分简单化的处理。但它严重地违背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客观真实。
2.历史的前进过程错综复杂
深入观察中国历史,我们的确可以看到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中,都存在着利益集团的分化和社会阶层或阶级的分野。但我们会发现,各个时期的历史情况是极其复杂、生动而具体的。在历史进程的各个时期之中,充满极为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矛盾和斗争。其中既有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和斗争,也有农民与农民、地主与地主、地主与贵族、地主与国家以及皇帝与大臣、皇帝与豪强地主,甚至皇室成员内部(如皇帝与后妃、皇帝与外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矛盾和斗争。
在历史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地主与农民的斗争,还可以看到在若干朝代中,豪强地主是逋逃农民的庇护者(如西汉),地主与农民一同反对贵族和国家(如明末)。确有皇帝曾推行保护农民、有利于农民的新政(如汉初之文景,清初之康、雍。),也确有皇帝曾与地主豪强世家贵族进行殊死斗争(如汉武帝)。真实的历史生活就是这样地复杂而生动,绝不是形式主义的历史观念所能一语涵括的。
实际上,所谓“农民起义”这个词语本身,是过度抽象和简单化的一个概念。历史中有过各种性质的民变、起义、群众暴动、邪教倡乱以至政治变乱,但是似乎从来就没有过目标和信仰始终一致,政治方向始终一致,以“反抗封建制度”或“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为共同目标的所谓“农民起义”。发动那些民变、暴动和起义的社会力量,其成分往往极为复杂,并非都是农民。而在历次改朝换代的革命和起义中,真正起到主导和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政治经济力量,其主要成分特别是领导集团,也几乎都并不是农民。
试以人们所熟知而且常被作为农民起义典范的水泊梁山为例,其主要领导成员如晁盖、宋江、柴进、卢俊义、吴用等,或是“员外”(庄园地主),或是官衙书吏,或是贵族遗少,或是秀才学人。在梁山之一百单八将中,80%以上成份不是农民,而是地主、军官、商人、各级官吏甚至僧道。
通过历史上的社会变乱,最终完成改朝换代的政治力量,多数情况下也都并非农民。如项羽(楚贵族世家子弟)、刘邦(出身于沛县基层政吏)、刘秀(皇裔豪强地主)、李渊、李世民(出身隋朝军事贵族)等等。
3.历史进步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力量
持异议者会说那些“起义军”军队组织的主要成员是来自农民。但是同样地,与之相对抗的官军下层组织的成员同样主要是来自农民。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能够造成改朝换代之势的大规模社会反抗力量,都具有极为复杂的社会阶级构成。换句话说,真正推翻一个皇朝制度的政治力量,绝对不是来自农民阶级本身的力量。由于社会旧制度自身的解体和衰败,造成了全方位的离心因素。多种反现行体制的力量(其中包括农民但绝不仅是农民),最终集结成统一的社会变革的合力,才造成了一个皇朝的颠覆和新旧制度的变革。
建立了明帝国的朱元璋临终曾说:“朕取天下于群雄,非元氏也。”所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从现实的历史中看去,并没有什么“愈穷愈革命”的规律。相反,由于文化和社会地位的局限,一些农民首领人物与当时一些出身于贵族的政治家相比,其物欲、色欲、权力欲往往更强,往往更经不起世俗价值的诱惑。在历史上号称农民起义之领袖的那些草莽英雄身上,多少都可以看到中国下层社会中某种文化垃圾的沉淀,包括某些痞子性格的色彩。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上一些所谓的农民起义,有多次都与中国社会下层愚昧的民间巫教信仰和邪教意识形态有关,(如东汉末的“太平道”黄巾、宋代的摩尼教主方腊、清代的白莲教和太平天国)就更不值得盲目推崇了。
在古代历史编纂学中,称农民起义为“贼”、为“寇”、为“匪”,为“群盗”,当然是出自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但在20世纪的历史编纂学中,凡所谓“农民起义”、“民变”、“暴乱”皆被视之为“革命”而倍加颂扬,却不管其为首者是否确实出身于匪徒、黑帮、邪教,甚至讳言其掠州屠城(如黄巢、朱温),焚书坑儒(如张献忠),打家劫舍、奸淫虏掠、无法无天;对此不论其是否是事实,一概指之为“封建地主阶级的诬蔑”。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历史偏见吗?所以我认为,在中国历史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动力并不是农民起义,而是经济力量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各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在特定时期都有矛盾最为严峻的两个阶级的对立,当这个矛盾不能在进行调和时,那么冲突、战争就有可能爆发。封建社会就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最为突出,这个当然应该是由封建社会的本质决定的,而生产力又决定生产关系,所以最终决定力量应该是生产力。经济力量一定程度上是生产力的反映,有一定的参考性……,鄙人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