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活出生命的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尔
这本书的作者弗兰克尔,是一个真正经历过死亡的人。
所以如果他来讲解“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这个题目,我绝对会搬好小板凳认真仔细地听。
弗兰克尔曾被关入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兄长、朋友、同学都死在这里。
他品尝过痛苦和失去,但从死亡的边缘逃脱以后,他却对“生命的意义”有了一种极为清晰的认识。
他觉得生命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学会接受痛苦与失去,另一部分是学会积极创造和体验。
所以,他异常刻苦地学习,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创建了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他更在67岁拿到飞机驾照,在80岁登上了阿尔卑斯山之巅。
弗兰克尔将自己的人生当成实验场,去不断验证他的论断。
更亲身示范了,什么才叫做“活出生命的意义”。
2.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 法齐娅·库菲
这本书是作者法齐娅·库菲写给两个女儿的17封告别信,
你也可以看作是17封遗书。
因为阿富汗是一个女性地位特别低下的国家。
妇女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必须穿蒙面长袍,外出必须有男性亲属陪伴,单独出门的女性往往会被毒打。
而法齐娅·库菲,就是这个国家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性国会议长。
以至于她每次出门前,都面临着生命的危险。
但库菲在信中却告诉她的孩子们,不要选择忍受,而要昂起头反抗!
她告诉孩子们她参加反抗运动的事,即使遭遇了一次次的警告和刺杀,她还是坚决站在反抗压迫的最前沿。
这个世界有很多人承受着我们难以想象的残酷,然而他们并未选择屈服,
而是用坚定的反抗,让人们听到了他们心底的呐喊!
3. 《当幸福来敲门》 克里斯·加德纳
每当提起梦想,都会想到这个广为人知的故事。
而这个梦想的起点,竟然是个有点天真、有点傻的念头。
克里斯是贫民窟中长大的黑人小伙子,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了一辆火红惹眼的法拉利敞篷跑车。
他完全被这辆车惊呆了!所以他毫不顾忌地跑去和车主攀谈,问了很多傻气的问题。
就是从这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开始,克里斯坚定了自己的梦想——
总有一天,他也要开上这样的豪车!
这中间他经历了很多事情,他最艰难的时候,甚至要带着一岁半的儿子睡在公共厕所里。
但他绝不允许自己倒下,因为他总是记得自己曾梦想过,有朝一日也能开上红色法拉利。
梦想只是一颗娇弱的种子,但是只要你有梦想,就别怕去追寻。
4. 《风雨哈佛路》 莉丝·默里
很多人在遇到最困难的人生模式后,最可怕的结局,就是从此对这个世界心生怨恨。
而这本书的主人公,却用深深的爱化解了这一切。
莉丝·默里出生在贫民窟当中,15岁时,莉丝的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也进入了收容所。
她从8岁起,就流落街头,只能每天换街角睡觉。
然而,这位无家可归的小姑娘却只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高中四年的课程,
每门课的成绩都在A以上,并最终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进入了哈佛。
更让人真正感动想哭的是,促使莉丝不顾一切也要逆袭的,并非对上天复仇的心态,而是对母亲的爱。
即使那可能是世界上最差劲的妈妈,人见人怕的瘾君子,但莉丝仍然毫无保留地爱着妈妈。
也许,这个世界不一定对每个人都公平,但我们仍然能用爱武装自己。
5. 《相约星期二》 米奇·阿尔博姆
死期将至,绝大部分人都会感到绝望和悲哀。
然而这本书却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人生的告别仪式。
一位德高望重的社会学教授莫里·施瓦茨被绝症宣告了死期。
在接下来不多的日子里,他选择将自己一生的思索告诉一位学生。
每个星期二,他和学生相约,畅谈世界、遗憾、死亡、家庭、金钱、原谅等一系列话题,
每一句,都是阅尽千帆后的淡定,是深刻思索后的坦然。
他提醒我们无论平凡还是成功,最为重要的事不是金钱,而是创造一种能给自己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十四周之后,莫里教授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弥留前他还在和学生开玩笑说,自己遗体火化的时候不要烧过了头。
莫里教授让我懂得了,人生最难的事情,并不是生离死别,而是与生活讲和。
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