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来了,接下来的40天里,我们会深切体验到:
宅在家是在烘焙,待在屋里是清蒸,躺在床上是红烧,铺张席子变铁板烧,出去一趟是烧烤,走路那是麻辣烫,游个泳那是水煮,回来的路上还要被生煎!
所以,三伏天,能出去见面的都是生死之交,能出去工作的都是亡命之徒,能出去约会的都是心中真爱。(段子手们总结的太到位)
[url=]
[/url]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一年中难熬的三伏天将至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
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
这是真正的暑天
也常常被称为“苦夏”
今年的入伏时间为2019年7月12日 星期五
农历己亥年 六月初十
初伏10天:
2019年7月12日~2019年7月21日
中伏20天:
2019年7月22日~2019年8月10日
末伏10天:
2019年8月11日~2019年8月20日
“伏”即是“暑气潜伏于地 ”之意,标志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
· 三伏是怎样确定日期的? ·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记载时间。
天干的数字有10个,
甲、 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的数字是12个,
子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把天干与地支依次相配,
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
60个基本单位,形成六十甲子,
用来阐述天地人之学,
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可以纪年、纪月、纪时。
比如,2019年7月12日,
换成干支纪年法,就是
己亥年 辛未月 庚戍日
《幼学琼林》中说:
“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
从夏至起遇上第3个“庚”字的日子,就是初伏。
由于天干是10个,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
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次的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
日子并不固定,每年入伏的日期也不尽相同。
初伏的天数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第四个庚日前一天。
(2019年7月12日~2019年7月21日)
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
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2019年7月22日~2019年8月10日)
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共10天。
(2019年8月11日~2019年8月20日)
俗话说“热在三伏”,尤其在城市中,仿佛置身巨大的蒸笼。
入伏后,随着地表层热量的逐渐累积,将一天比一天热。
另外,因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天气更常出现闷热。
· 入伏习俗 ·
每逢三伏,酷暑难捱,古人为消暑,一方面以清凉饮料避暑,
另一方面又举行相应的风俗活动,如“饮酒避恶”等。
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三伏食俗文化。
· 饺子 ·
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每逢伏天,人的胃口经常不是太好。
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且头伏吃饺子有“元宝藏福”的寓意,饺子形似元宝, “伏”与“ 福”谐音。
· 馄饨 ·
对于南方人来说, 馄饨和饺子几乎是一种食物。
上海人有“头伏馄饨二伏茶”的说法 。
· 火腿 ·
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为最佳。
火腿营养丰富,食之不腻,能增进食欲,和冬瓜烧汤,既有营养,又防暑祛病。
· 鸡 ·
南昌“头伏吃鸡二伏鸭”,湖南与江西比邻,头伏也是吃鸡。
民谚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
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
· 羊肉 ·
“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
徐州有一传统节日“伏羊节”,于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开始 ,
在之后的一个月里,吃羊肉,喝羊肉汤,以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
· 三伏天养生 ·
虽然人常说“夏练三伏”,但是夏天人体能量消耗大,跑步、打球、爬山等锻炼方式必须量力而行,
最好进行一些“低调”的运动,既能起到锻炼效果,又不至于出现不适。
炎炎夏日容易导致人火气上升,表现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 失眠等。
因此,“去火”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
夏日去火的食物 ,上佳选择有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
三伏至,尽量减少长时间室外活动,或随身携带藿香正气等中药。
做好防暑降温,保护自己的身体。
天气炎热,容易心情、食欲不佳,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多饮水,静心度夏。
· 消暑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