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GDP无关幸福
“GDP既没有衡量我们的智慧,也没有衡量我们的勇气,既没有衡量我们的同情怜悯之心,也没有衡量我们对于祖国的热爱。简言之,GDP衡量了一切,但就是没有包括那些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的东西。”
我们身处的时代与国家是焦躁不安地试图通过速度去定义的。“GDP崇拜症”只不过是这种虚浮与脆弱的体现。但是以GDP为代表的经济指标并不能如实反映国民幸福水平:GDP指标体系并未记录对人们幸福至关重要的因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非经济方面的负面影响以及环境污染、奢侈品消费等外部不经济;非经济市场活动并未被纳入GDP的计算,因此可能夸大了经济增长对于幸福水平提高的贡献;医疗费用、国防开支等与国民幸福关系并不清晰甚至体现国民幸福水平下降的经济增长却被纳入GDP计算。
其实罗伯特·肯尼迪早在1968年的美国总统竞选演讲中已经提出:“GDP既没有衡量我们的智慧,也没有衡量我们的勇气,既没有衡量我们的同情怜悯之心,也没有衡量我们对于祖国的热爱。简言之,GDP衡量了一切,但就是没有包括那些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的东西。”
如果用GDP来主导发展,市场规范往往会成为至高的主宰,经济成果会成为唯一的目标,因为GDP的数字是要用市场价值来计算的。这种机械片面的计算,使以国民生产总值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失去了市场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平衡,极容易堕入牺牲环境的陷阱。不丹的例子则说明,“幸福”包含了更多的规范、更全面的目标,因此它可以兼顾物质和精神、市场和道德。
经济学教你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极大化你的财富,但要寻求幸福,或许就要学会如何在有限的财富下减少自己的不幸福。即使我们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我们依然需要某些尊严、信心与精神力量,而这些幸福的感觉,在经济增长之外,还可能来自于财富分配的公平程度、社会的治安情况、政治的稳定与清明、民众的话语权与自由空间,等等。温饱固然先于幸福,但幸福绝不能限于温饱。
(www.earm.cn/田成杰整理,2019-7-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如何最大化我们的幸福》,载2019年5月27日《经济观察报》,作者:杨濯。该文系作者为《幸福与GDP》一书所撰书评。《幸福与GDP》,尹伊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