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的理论基础
一、自由贸易理论
WTO的自由贸易理论主要引自产业革命以后西方的传统自由贸易学说和当代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自由贸易理论,主要包亚当.斯密(1723—1790)的地域分工说(绝对成本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和当代的生产要素比例说。
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绝对利益理论举例(分工前)
| 国家 | 酒产量 (单位) | 所需劳动人数 | 毛呢产量 (单位) | 所需劳动人数 |
| 英国 | 1 | 120 | 1 | 70 |
| 葡萄牙 | 1 | 80 | 1 | 110 |
绝对利益理论距离(分工后)
| 国家 | 酒产量 (单位) | 所需劳动人数 | 毛呢产量(单位) | 所需劳动人数 |
| 英国 | | | 2.7 | 190 |
| 葡萄牙 | 2.375 | 190 | | |
所以斯密认为在自由贸易的条件,每个国家都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2 李嘉图(1772—1823)的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举例
| | 英国 | 葡萄牙 | 合计 |
| 毛呢分工前 | 100 | 90 | 1 |
| 酒分工前 | 120 | 80 | 1 |
| 毛呢分工后 | 100+120=220 220/100=2.2 | | 2.2 |
| 酒分工后 | | 90+80=170 170/80=2.125 | 2.125 |
3.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说
赫克歇尔(1879-1952)和俄林(1899-1979)是瑞典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们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对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学说的主要结论是一个区域或国家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进行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如果利用其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的上午厂要素进行商品生产就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每个国家或区域就应该努力发展生产和出口生产要素较丰裕的产品,而不生产生产要素稀缺的产品或发展进口。下面我们通过日本和澳大利亚了个国家为例:
| | 日本的要素价格 | 澳大利亚要素的价格 |
| 劳动力的价格 | 1 | 2 |
| 土地的价格 | 4 | 1 |
由于在这个理论中我们假设日本和澳大利亚两国都是生产水平和生产函数一样的国家,所以他们在生产两种产品(小麦和棉布)中要素的投入比例是一样的,即:
| | 土地 | 劳动力 |
| 小麦的要素投入比例 | 5 | 1 |
| 棉布的要素投入比例 | 1 | 10 |
下面我们按照要素价格和投入比例计算两个国家的生产成本:
| | 日本的生产成本 | 澳大利亚的生产成本 |
| 小麦 | 5X4+1X1=21 | 5X1+1X2=7 |
| 棉布 | 1X4+10X1=21 | 1X1+10X2=21 |
二、 WTO的保护贸易理论
在实行对外开放与加入WTO进程中,中国的对外开放度与市场准入度(自由贸易度)在不断提高,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而且WTO在其运行规则中也允许一个国家实行规则内的贸易保护,所以至今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仍在实行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因此我们也应认真学习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理论,实行合法的、适度的和规范的保护。
1 李斯特(1789—1846)的保护幼稚工业学说
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学说代表着产业革命搞的比较晚的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其基本内容包括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部分。在贸易理论中他认为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应该牺牲眼前的暂时的利益,实行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国家在贸易政策上应实行不同的贸易政策;国家应该干预对外贸易。在贸易政策上他认为落后国家应该有选择的保护落后产业;而且这种保护应是有期限的保护;保护的主要方法是用高关税来限制进口。
2 凯恩斯(1883—1946)的贸易保护政策
凯恩斯是代表经济萧条时期发达国家经济利益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提出经济萧条时期工业化国家也应考虑实行古典的重商主义政策,即鼓励出口,限制进口;鼓励顺差,减少逆差。以为他认为顺差可以增加国内货币总量,以增加消费和刺激就业,反之逆差过大会使货币流出,减少消费和增加失业。因此一个国家在经济萧条时期应该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即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以达到增加投资、增加消费和增加就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