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潘丙才教授
教育经历
1997年获南京大学环境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97年开始师从张全兴院士和陈金龙教授,2003年获环境工程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
ChemicalEngineering Journal 编辑 (AssociateEditor) (2018-)
Environmental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责任编辑(Editor)(2014-)
Frontiers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责任编辑(Editor)(2014-)
ChemicalEngineering Journal编委(2007-2018)
Adsorp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编委(2016-)
国际水协中国青年委员会(IWA-ChinaYWP) 主席 (2012-201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清洁水纳米技术专家组成员(2013-)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6-)
SpringerWater Program Advisory Board 成员(2014-)
InternationalWater Association 会员
AmericanChemical Society会员
AmericanNano Society 会员
个人荣誉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4)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3)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7)
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2008/2015)
江苏省首届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2)
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2012)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2007)
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7)
主要研究方向
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能源化技术
环境纳米材料与水污染控制
高级(催化)氧化/还原技术
主要科技奖励
2018年江苏省专利发明人奖
2016年中国专利优秀奖(排名第1)
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1)
2014年光华工程科技奖
2013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1)
2012年江苏省青年科技奖
2010年 ProSPER.net-ScopusYoung Scientist Award
2008年AsianYoung Researcher Award
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5)
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2005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3)
2004年第五届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6)
2000年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5)
科研项目:
纵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专项、863计划、国家水污染控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优先发展课题、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创新人才项目)、科技支撑、国际合作项目等
横向:电子电镀、矿冶、制革、焦化、化工园区等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污水深度除磷、饮用水中砷/氟的深度去除、高浓度有机废水资源化与能源化。
复旦大学王琳教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5年9月-1999年7月 复旦大学化学系,本科生
1999年9月-2002年7月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硕士生
2002年9月-2006年12月 美国University ofCalifornia, Riverside空气污染研究中心,博士生
2007年1月-2007年8月 美国University ofCalifornia, Riverside空气污染研究中心,博士后
2007年9月-2009年8月 美国Texas A&MUniversity大气科学系,博士后
2009年9月-2010年12月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大气科学系,助理研究科学家
2011年1月-2013年8月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研究员
2013年7月-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系主任
2013年9月-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学术兼职:
美国气象协会(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大气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12-2015)
陆地生态系统-大气过程综合研究(iLEAPS)中国委员会委员(2013-)
中国-澳大利亚空气质量科学与管理研究中心执委会委员(2014-)
《环境化学》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
大气成核与新粒子生成机制、二次有机气溶胶示踪物的分析与形成机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大气氧化机制研究以及关键氧化产物的识别。
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基金“复杂组分气溶胶颗粒物与大气自由基的非均相和多相反应研究(41575113)”(主持),2016年1月-2019年1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中国典型区域大气新粒子化学组成及形成机制研究(91644213)”(主持),2017年1月-2020年12月
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大气高氧化有机组分的识别和来源解析(2017YFC0209505)”(主持),2017年7月-2020年12月
代表性学术论文:
1. Yao, L.#; Garmash, O.#;Bianchi, F.; Zheng, J.; Yan, C.; Kontkanen, J.; Junninen, H.; Mazon, S. B.;Ehn, M.; Sipilä, M.; Wang, M. Y.; Wang, X. K.; Xiao, S.; Chen, H. F.; Lu, Y.Q.; Zhang, B. W.; Wang, D. F.; Fu, Q. Y.; Geng, F. H.; Li. L.; Wang, H. L.;Qiao, L. P.; Yang, X.; Chen, J. M.; Kerminen, V.-M.; Petäjä, T.; Worsnop, D.R.; Kulmala, M.; Wang, L.* Atmospheric new particle formation fromsulfuric acid and amines in a Chinese megacity. Science 2018,361, 278-281.
2. Wang, X. K.; Hayeck, N.; Brüggemann, M.; Yao, L.;Chen, H. F.; Zhang, C.; Chen, J. M.; Emmelin, C.; George, C.*; Wang, L.*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aerosols in Shanghai: A study by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orbitrap massspectrometr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 2017,122, 11703-11722.
3. Chen, H. F.; Wang, M. Y.; Yao, L., Chen, J.M.; Wang, L.* Uptake of gaseous alkylamides by suspended sulfuricacid particles: Formation of ammonium/aminium salts. EnvironmentalScience & Technology 2017, 51, 11710-11717.
4. Yao, L.; Wang, M.Y.; Wang,X. K.; Liu, Y. J.; Chen, H. F.; Zheng, J.; Nie, W.; Ding, A. J.;Geng, F. H.; Wang, D. F.; Chen, J.M.; Douglas, W. R.; Wang, L.*Detection of atmospheric gaseous amines and amides by a high resolutiontime-of-flight chemic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er with protonated ethanolreagent ions.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6, 16,14527-14543.
5. Wang, M. Y.; Yao, L.; Zheng, J.; Wang, X. K.;Chen J. M.; Yang, X.; Worsnop, W. R.; Donahue, N. M.; Wang,L.* Reactions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stabilized Criegeeintermediates lead to high-molecular-weight aerosol components. EnvironmentalScience & Technology 2016, 50, 5702-5710.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锐平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水质安全转化原理与方法、饮用水除砷除氟技术、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生成与控制等,致力于推动新技术开发与技术成果的工程应用。
教育经历:
2000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市政工程系,获学士学位;
200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工程系,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5-01~现在,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员
2009-03~2014-1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2005-07~2009-03,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员
学术兼职:
2018-10-01-2019-05-3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分会,副主任委员
2018-08-01-今, Blue-GreenSystems, 编委
2018-03-31-2022-06-01,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 编委
2016-01-01-2018-10-01,国际水协(IWA)中国青年委员会,主席
2015-06-01-2017-06-01,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委员会, 委员
2012-03-31-2016-01-01,国际水协IWA中国青年委员会,副主席
主要科技奖励:
功能性吸附微界面构造及深度净水技术, 二等奖, 国家级, 2017
辅助电还原/电凝聚及高效多相分离净水技术与应用, 一等奖, 部委级, 2016
一种多元复合金属氧化物除砷沉降剂及其应用方法, 一等奖, 部委级, 2015
水中As(III)和As(V)一步法去除技术与应用, 一等奖, 部委级, 2014
中国给水排水》威立雅优秀论文奖, 一等奖, 国家级, 2012
氧化吸附除砷新材料及其在饮用水除砷和水体砷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一等奖, 其他, 2010
InternationalWater Association (IWA) Project Inno, 国家级, 2010
北京水务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省级, 2010
代表性学术著作:
1. Huijuan Liu,Ruiping Liu,Jiuhui Qu,Gaosheng Zhang. Chaper 8:Arsenic Pollution: Occurrence,Distribution, and Technologies. (Wang, L. K. P., Chen, J. P. Hung, Y. T. andShammas, N. K. "Heavy Metals in the Environment", CRC Press/Taylorand Francis Group, 2009)
2. 曲久辉,刘锐平,胡春. 第9章:安全消毒新方法.(曲久辉等.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Qu Jiuhui, Liu Ruiping,Hu Chun. Chaper 9:InnovativeTechnologies for Disinfection. (Qu Jiuhui et al., "Principals andTechnologies for Safe Drinking Water Assuring and Provision", Beijing:Science Press, 2007)
4. Liu Ruiping, Qu Jiuhui.Control of health risks in drinking water through point-of-use systems. ChineseScience Bulletin. 2009, 54 (12): 1996-2001
5. Liu Ruiping, Liu Huijuan,Qiang Zhimin, Qu Jiuhui, Li Guibai, Wang Dongsheng. Effects of calcium ions onsurface characteristics and adsorptive properties of hydrous manganese dioxide.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9, 331(2):275-80.
同济大学王志伟教授
教育经历:
1999年9月-2003年7月 同济大学给水排水专业本科,获学士学位;
2003年9月-2005年3月 推荐免试攻读同济大学市政工程硕士;
2005年3月-2008年3月 提前攻读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博士,获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8年7月-2011年11月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讲师、硕士生导师
2011年12月-2013年10月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
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2014年12月-至今: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膜法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学术兼职:
国际水协(IWA)膜技术专家组管理委员会委员
IWA中国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第一届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给排水专业委员会第七届青年委员会委员
国际水协(IWA)膜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分会委员
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溶解性有机物形成膜污染的短程迁移行为与微界面过程解析(主持);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低成本有机废水资源与能源转化耦合二氧化碳减排的新型系统技术-课题-自养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有机废水的研究(同济课题主持);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科技攻关专项:新型厌氧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性能研究与示范(同济方第1负责人,已结题);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科技攻关专项:剩余污泥制备再生水工艺中平板膜的研制与应用(同济方第1负责人,已结题);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青年课题):平板膜-生物反应器污染机制及新型污染控制措施研究(主持,已结题);
同济大学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行动计划项目:MBR中溶解性有机物特性及对膜污染的影响(主持,已结题);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任务(2008ZX07316-002)研究任务:主动诱导污染型平板膜-生物反应器工艺技术研究(已结题)。
主要科技奖项:
1. 2013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个人排名第1);
2. 2012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个人排名第1);
3. 2011年第三届SCOPUS“寻找青年科学之星”环境科学领域铜奖;
4. 2010年3月中国膜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个人排名第1);
5. 2009年1月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个人排名第13);
6. 2007年12月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个人排名第4)
代表性学术论文:
1. WangZhiwei, Wu Zhichao, Tang Shujuan. Characteriz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in a 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 by using three-dimensional excitation and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Water Research, 2009, 43 (6):1533-1540.
2.Wang Zhiwei, Wu Zhichao, Tang Shujuan.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properties and their effects on membrane fouling in a submerged membranebioreactor. Water Research, 2009, 43(9): 2504-2512.
3.Ma Jinxing, Wang Zhiwei*, Yang Yang, Xiaojie Mei, Zhichao Wu. Correlating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with aeration intensity in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s by 454 high-throughput pyrosequencing. Water Research, 2013, 47(2): 859-869.
4.Wang Zhiwei, Ma Jinxing, Xu Yinlun, Yu Hongguang, Wu Zhichao. Power productionfrom different types of sewage sludge using microbial fuel cells: A comparativestudy with energetic and microbiological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3, 235: 280-288.
5.Wang Qiaoying, Wang Zhiwei, Zhu Chaowei, Mei Xiaojie, Wu Zhichao. Assessment of SMP fouling by foulant-membrane interaction energy analysis.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13, 446, 154-163.
山东大学张建教授
教育与工作经历:
2006/10至今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2005/9–2006/9,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3/7–2005/8,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2000/7–2003/7,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
1997/7–2000/7,青岛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系,硕士
1993/9–1997/7,青岛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系,学士
主要学术兼职: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2.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3.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生物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4. 山东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5. 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岗位专家
主要奖励荣誉:
1. 2016年6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2. 2016年6月,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3. 2015年5月,第十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
4. 2015年2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5. 2014年12月,国家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6. 2014年5月,第二十届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
7. 2014年2月,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8. 2012年11月,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9. 2011年4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0. 2008年5月,第十二届山东青年五四奖章
主要科研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 基于植物资源化的吸附强化型人工湿地及其PAHs去除特性研究, 51720105013.
2.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低温河道湿地空间梯级配置技术, 2017ZX07101- 003-007.
3.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基于植物根际微环境特性的抗性植物筛选及机制研究, ZR2018ZC08N4.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人工湿地系统中氧化亚氮依赖型甲烷厌氧氧化新路径的研究, 51578321.
5.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河流生态反应器水质净化系统构建与示范, 2012ZX07203- 004.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亚硝化-厌氧氨氧化生物自养脱氮工艺中氧化亚氮的释放机理研究, 21177075.
7. 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 污水生态/生物处理理论与技术, JQ201216.
8.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河口多级串联人工湿地水质改善技术与示范, 2009ZX07210- 009-04.
9.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生态恢复与综合整治技术开发, 2006BAC10B03.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人工湿地系统中氧化亚氮的产生机理及其控制研究, 50508019.
主要科研论文:
1. Xinwen Zhang, Zhen Hu, Huu Hao Ngo, Jian Zhang*, WenshanGuo, Shuang Liang, Huijun Xie. Simultaneous improvement of waste gaspurification and nitrogen removal using a novel aerated vertical flowconstructed wetland. Water Research, 2018, 130:79-87.
2. Yan Kang, Huijun Xie, Bo Li, Jian Zhang*, Huu HaoNgo, Wenshan Guo, Zizhang Guo, Qiang Kong. Performance of constructed wetlandsand associated mechanisms of PAHs removal with mussels. Chemical EngineeringJournal, 2018, 357:280-287.
3. Xinwen Zhang, Dong Wei, Zhen Hu, Ang Zhang,Fazhan Li, Jian Zhang*,YiwenWu, Yu Tang. Tolerance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sweet flag (Acoruscalamus L.) under nitrite stress dur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EcologicalEngineering, 2018:122: 107-111.
4. Haiming Wu, Jinlin Fan,Jian Zhang*,Huu Hao Ngo, Wenshan Guo. Large-scale multi-stage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secondary effluents treatment in northern China: Carbon dynamics. EnvironmentalPollution, 2018, 233:933-942.
5. Huijun Xie*, Yixiao Yang, Junhua Liu, YanKang, Jian Zhang*,Zhen Hu, Shuang Liang. Enhanced triclosan and nutrient removal performance invertical up-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with manganese oxides. Water Research,2018, 353: 699-707.
6. Huaqing Liu, Zhen Hu, Jian Zhang*, MingdeJi, Linlan Zhuang, Lichao Nie, Zhengyu Liu. Effects of solids accumulation andplant root on water flow characteristics in horizontal subsurface flowconstructed wetl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8, 120: 481-486.
7. JianZhang*, Haimeng Sun, Wengang Wang, Zhen Hu, Xiaole Yin, Huu Hao Ngo,Wenshan Guo, Jinlin Fan. Enhancement of 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performance at low temperature through seasonal plant collocation. BioresourceTechnology, 2017, 224: 222-228.
8. Zizhang Guo, Xudong Zhang, Yan Kang, Jian Zhang*.Biomass-Derived Carbon Sorbents for Cd(II) Removal: Activation and AdsorptionMechanism.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2017, 5(5):4103-4109.
9. Zizhang Guo, Jian Zhang*, Hai Liu,Yan Kang, Jiamin Yu, Chenglu Zhang. Optimization of the green and low-costammoniation-activation method to produce biomass-based activated carbon forNi(II)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7,159: 38-46.
10. Huaqing Liu, Zhen Hu, Jian Zhang*, Huu HaoNgo, Wenshan Guo, Shuang Liang, Jinlin Fan, Shaoyong Lu, Haiming Wu.Optimizations on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Oxygen in ConstructedWetlands: A Review.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6, 214: 797-805.
福建农林大学周顺贵教授
简介:
周顺桂,男,湖南永州人,福建农林大学特聘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兼任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秘书长、广东省污泥产业协会会长、福建省土壤肥料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科学)》青年编委。2003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09月-2014.11在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二级研究员;2014年11月起任福建农林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土壤微生物电化学、有机废物生态循环利用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主持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重要科研项目3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120余篇,累积影响因子超过500(其中,ISMEjournal、Angew. Chem.、Biosens. Bioelectron.、ES&T、Water Research等IF5-years>5.0论文40余篇),论文SCI他引3900余次,H指数38。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件、美国发明专利2件。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一)、广东省专利优秀奖(排名第一)、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主持项目:
获得奖励:
2018年,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
2016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6年,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
2015年,广东省专利优秀奖(第一完成人)
2015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4年,广东青年五四奖章
2013年,中国青年科技奖
2013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2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土壤生物学)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
2010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七届青年科技奖
2008年,中国土壤学会首届优秀青年学者奖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