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h5727289
看得出,你在搜集资料和备考中确实下了一番功夫,进行了多方比较。是有的放矢的。
要指出的的是,看论文不是去深究其中的内容,而是要学会怎么观察热点,分析问题,其实这不光是复旦注重这个,其它985高校应该也会注重这些热点的。改变那种死记硬背,不会用知识,脱离现实的倾向,从复旦招本科生就看出这点,注重开放性学习。尤其是处于国际化前沿城市的高校,要适应知识爆炸的当代,怎么自主学习,而不是被书本牵着走,只会做填空、选择题、计算题。复旦考得好多模型题也是没有唯一结果的,要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05年考的Bertrand模型,列出函数后,要说明存在一个Bertrand 悖论。这就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考世界经济,或者国际金融,更是要会阅读一些外文期刊,掌握一些新的名词,新的缩写,即使书上没有,也会考,因为它考察了考生对该学科的领悟力和兴趣。只是为了考上,而没有兴趣的学生考上了恐怕也不会深入的钻研。
好了,在此,把你的第三点回答一下:
理解“产业内贸易”,要先明白产业与贸易是密切相关的,是贸易推动了产业的发展,而产业的特性也改变了贸易的方式。产业研究范式从1970年为界,划分为以经验研究为主的哈佛学派的SCP范式,和以理论,引入博弈、制度分析为主的芝加哥学派,都是以寡头竞争为背景。以规模经济和效率为手段,推动了产业和企业的扩大。在非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是有差异的,其中两种重要的差异是水平性产品差异与垂直性产品差异。由此,产业内存在贸易,可以划分为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与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具体来说,如下:
产业内贸易属于产业经济和国际贸易的交叉领域,能够很好地衡量一国(地区)某个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及其国际分工地位。
Balassa(1966)对欧共体形成后各成员国贸易现状分析后发现,欧共体各国的贸易增长
大部分发生在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的商品组内,而不是在商品组之间。他把这种现象,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国家间进行的贸易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一 Industry Trade)。Lancasters(兰卡斯特)把特定产业下的所有产品,按其所拥有的变体或质量差异划分为“水平差异”(Horizontal Differentiation)和“垂直差异” (Vertical Differentiation)两类。其中,前者的消费需求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变体爱好倾向”
(Love of variety Approach)和“理想变体倾向” (Ideal Variety Approach).
水平产业内贸易是指进出口同质异型商品的贸易行为;垂直产业内贸易则主要针对异质同类商品的进出口。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国家层面与产业层面,前者涉及一国经济发展状况,例如人均收入、要素享赋、距离、文化等。后者主要与产品差异性、规模经济、市场结构、市场化程度等。
(一)水平产业内贸易的理论
1、垄断竞争的市场模型—基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在Dixit和Stiglitz(1977)的模型基础上,冷ugman(1979)提出了水平性产业内贸易的第一个正式模型。在Dixit和Stiglitz(1977)的模型基础上,冷ugman(1979)提出了水平性产业内贸易的第一个正式模型。规模经济效应使资源察赋即使无差异的国家之间也能凭生产规模大的优势形成竞争力,取得贸易利益。由此,国际贸易(以产业内贸易的形式)在技术和要素享赋方面相似的国家就可以发生。由于消费结
构是与收入水平相关的,这种贸易多发生在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之间。
2、寡头垄断的市场模型—基于相互倾销。Brander(]981)模型的基础上,Brander和冷 ugman(1983)在其著名的论文《国际贸易的相互倾销模型》中指出,寡头垄断厂商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将增加的产品产量以低于本国市场价格的价格销往国外市场寡头垄断厂商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将增加的产品产量以低于本国市场价格的价格销往国外市场。
(二)垂直产业内贸易的理论
1、F一K模型—基于比较优势, Falvey和Kierzkowski在研究产业内贸易与要素比率之间的关系之后,认为就算不存在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也会存在。在F一K模型中,在完全的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与完全没有这种贸易之间有许多过渡类型。实际的贸易类型(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的程度与特性)依赖于要素享赋、技术和收入分配情况这三个因素对不同国家的相对影响。
2、Fukao模型—基于国际直接投资(FDI),基于Falvey(1981)模型,Fukao(2003)在《东亚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直接投资》一文中,利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构建了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理论模型,探讨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直接投资对垂直产业内贸易增加的贡献机制,以及FDI、贸易成本和参与国要素价格相对差异对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根据FDI和贸易成本不同的排列组合,作者划分了三种情况来讨论两国之间的贸易模式。
S一S模型—基于研发费用。
3、Shaked和Sutton的模型(S一S模型)研究由于研发支出不同而造成的产品质量差异对市场的影响。在长期,市场范围的扩大将进一步减少市场中企业的数量。原因在于,生存下来的企业都得益于它们的研发支出所带来的收益,研发支出的水平越高,市场占有的份额越大,这样,市场扩大将使产品质量普遍提高。即使统一的市场中只有两个企业,它们分别生产有相对质量差别的同类产品,只要它们分别处于不同的国家,两个国家之间就会发生垂直性产业内贸易。
可以参见: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另外附上一篇博士论文《中国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王鹏,2006)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