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ydw1163
谢谢你的建议。
第一,对于第一点我想你可能误会了。
复旦的参考书以前的欧阳明宏观和周慧中微观 现在是陆铭和陈钊的微观+樊潇湘+奖学模政经+华民国经(天书),可是我相信没有谁会天真的认为看完了这四本即使加上以前的版本就可以考上吧——或者说有很大概率考上。所以,每个人都会尝试也必然会辅以其他的经典教程,比如范里安的现代观点和曼昆宏观,而CCER的微观部分是以范里安现代+平新乔+周慧中微观为标准的复习参考版本。 所以,我只是希望楼主讲一下他在备考中所参考的书本,因为看楼主的自信——即使花了很多时间在专业课上也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那么好歹对我们会有点借鉴的意义吧,所以您觉得呢?不过我已经有答案了,因为他已经讲了他用的是人大和南开的教材...
第二,从第二点建议我可以理解为加强数理的训练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即使不算是一个进入复旦的充分条件,但应该快抵得上一个必要条件吧。我也很认同学好数学——至少是经济数学。
第三,就是类似今年的产品内贸易的那题,说句实话,我是真没接触过这个名词,这个名词是否是产业经济学内的内容?希望得到你的解答,谢谢。
第四,今年的出题风格一改以前名词解释+选择+问答+计算+论述的模式,而是全部以问答题的形式呈现。一方面,毫无疑问加大了难道,但是从另一方面想,他也加大了考察考生经济学知识的灵活性。而且偏重学生的一个主动思考,从学生本位的思考,所以似乎要对问题要有足够的理解才能答好题而不向以前那样问答式的被动式回答——这显然有利于经济学本专业而不利于跨专业的,因为前者在课堂上有更大的几率遇见这类问题并进行探讨,拓展思路——当然,对于跨考者来说,这也意味这复旦开始重视学生对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的分析能力。所以,对于跨考者而言不仅要掌握书本,更重要的是要尝试应用书本上的知识。以前有个帖子说复旦的几名老师组成学术团体做出了很多不俗的成果,其实看陆老师的论文和书籍就知道复旦对于现实问题确实很关注并积极思考的。
第五,陆铭老师算是比较高产的吧,他的blog、他的论文、他的新书,关于城市化,集聚等等等等,即使不为了考试,我也欣然阅之并可以从中获得不少的感悟。可是现在的论文铺天盖地,我们的复习时间又有限,而且前面也讲了要关注时事和热点的主动分析,而且甄别、选择论文的过程也需要付出很多成本。所以,我认为在备考的过程并不需要去主动寻找论文,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那些偶然碰上、可得的、比较适合的论文到时不妨看看。
关于复旦,我们知道的太少,关于复旦考研我更是信息极为不对称。所以希望更多人参与其中,这样才有助于营造一个竞争的过程,而有能力的人也有希望获得这个机会。而不会像LZ这样,至少一定程度上算是资源的浪费吧。其实我们并不害怕失败,物竞天择是我不适合而已。我害怕的是那个注定了的失败,因为一开始也许我们方向就错了。
以上仅为一家之言,列位有想法的捧个想场,没钱的捧个力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