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家已经一个多月了,映像最深的还是城乡土地的差距,农村土地的廉价使人震惊。有人说,这是这些土地现在真实的价值,是一个合理的价位。既让农民得到了可以超过在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带来的收益,也可以使乡镇中小企业得到廉价的土地,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但是在回家的一个多月的所见所闻,还是对这种看法表示一点小小的怀疑。
说道土地,我们不能不联系其集体所有制的体系。其体系还能不能适应现在经济的发展,我感到困惑,原因有二。
一:由于土地的集体所有制特性,农民很难自由的买卖土地,哪怕是买卖其使用权,因而无法形成一个健全的农村土地市场,在土地定价过程中,往往是以农民的机会成本定价,而不是以市场的供需来调节,我们说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商品的价格在这两方面差别并不会很大,然而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其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市场价值与农民机会成本有一定的差距。就好比,在一个贫穷的与世隔绝的部落里面发现了一个砖石矿藏,对于那里的人民来说,砖石的价值几乎为零,你一车大米有可能就能换来无尽的财富,砖石的稀缺性并没有在其价值中体现,也没有一个市场告诉他们砖石的真实价值。这就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在交通较发达区域的土地(公路旁边的土地)由于其数量较少同时又是极其理想的工业用地,其价值远被低估。(二)在较为偏僻的区域的土地,价格被抬高,由于是集体所有制,如果想买下或租下这一片土地,必须其集体所有人同意,那价格必然是以其所有人中要价最高为准。由于这种土地较多,其稀缺性不在得到体现,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所有人的机会成本上,然而体制的缺陷,其中一个人机会成本价高而严重抬高了整片区域的价格。在我的家乡这种比比皆是,基本就没多少人去种田,很多偏僻区域的土地被严重荒废。这对于农民实现农作物现代化耕种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屏障。
二.由于土地的价格对于其真实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的背离。加之村民对于地图真实价值认识的通道和高度较为欠缺,很多权利掌握在农村基层领导手里。特别是在交通较为发达的区域土地上,产生了一定的寻租空间。如果没有透明的监督和严格的法制,腐败是不可避免的。基石若已腐,塔尖安能长存否?
土地改革任重而道远,核心问题还是其土地的所有制问题。如果证明已不在适应现在经济发展,就像现在大量存在的国企,不能带来任何好处却能产生更多问题。当年邓老能推倒重建,现在为什么不能。理想有时候是虚无的有时候是骗人,但生活是真实的,世界经济发展史是真实的。摸着石头过河,却在过河之前给自己画了过河的线路,线路上都会有石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