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是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的明确要求,为我们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将有力地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
现代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发展过程既是一个总量增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在经济发展中,总量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总是在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总量增长是一种投入产出关系,总量的规模取决于劳动、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的投入及合理配置,其增长速度和增值模式则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式,而发展阶段的差异也主要体现为发展方式的不同,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总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发展方式相应转变。这是因为,当人们的收入随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显著提高时,人们的消费需求结构会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为新一轮的社会生产提供导向与空间,这就要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如果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发展方式转变迟滞,社会再生产便会出现要素资源的结构性闲置,形成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制约经济规模的扩大与质量的提高。因此,总量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两个驱动轮,不可偏废。
实现经济总量的较快增长,是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致力追求的目标,也是新时期中国经济的鲜明特点。30多年来,党和国家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肌体迸发出了巨大的发展活力和动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前列。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单纯依靠资金与资源投入的外延式扩张,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实践证明,主要依靠高投入推动经济高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要在增量与存量调整两个方面实现突破。目前,我国增量调整的空间在不断缩小,而存量资产规模巨大,调整空间仍然广阔。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高现有要素的产出效率,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以扩大内需为着力点,率先实现了经济总体形势的企稳回升。但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也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首要问题。
投资与消费不匹配,内需不足的问题突出。新世纪以来,我国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下降,从1981年的67.1%下降到了2007年的48.8%,远低于70%的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缩小。另一方面,投资率始终处于高位,并呈持续上升态势,消费与投资出现明显失衡。不可否认,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阶段,高投资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问题在于,过高的投资率并非完全基于这种合理性,必须注意其中的非理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投资需求最终受消费需求制约,投资与消费长期失衡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产品积压、产能过剩等问题。因此,从长远看,过分依赖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消耗过快,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加剧。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我国能源消耗也快速增长。目前,我国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7.3%,而基本能源的消耗却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与发达国家单位能源消耗水平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差距更大,我国生产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是日本的11.5倍,德国的7.7倍,美国的4倍以上。此外,随着经济规模扩张和资源消耗总量增长,污染物排放也在增长,这已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制约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增大。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依靠的是劳动力、资源和环境的低价格,而不是依靠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知名品牌。据统计,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有余,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不到10%,在世界市场的分工格局中长期“定格”在低端产业。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为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如果我们跟不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势必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从我国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看,发展方式上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靠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来解决。只有保持经济和社会较快发展,才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解决好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实现在发展中促转变的战略目标。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这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良好条件。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历史机遇,坚持把发展作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促进经济总量增长与发展方式转变的互促共进。
三
当前,切实做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谋发展,必须正确把握与处理好五个关系。
处理好投入与消费的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扩大投资的同时,更要注重撬动消费,切实把扩大消费作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要从重物轻人的价值取向中解放出来,在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速的条件下,一方面加大对铁路、公路、电厂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一方面高度重视民生工程建设,坚持把项目建设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特别是项目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大众购买力,有利于改善消费条件,有利于促进消费与投资的均衡发展。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增强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社会主义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生产目的,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就是为了保证这一生产目的的顺利实现。当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状况,提高低收入群众的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一方面,要广开就业门路,促进居民就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完善劳动合同制度,理顺劳动关系,逐步实现工资增长与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政府还应运用财政、税收、货币、金融政策间接调控工资总水平,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转移支付力度。
处理好城镇与农村的关系,保持惠农政策的连续性。扩大内需就是要开发好广阔的国内市场,其中最重要的是扩大8亿农民的消费市场。要落实好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保持支农惠农政策的连续性,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增加农机购置补贴,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等。扩大农村内需还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在近年来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依托,未来2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这是因为,城镇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载体,同时具有生产中心和消费中心的双重功能。目前,我国城乡消费差距仍然较大,城乡人口结构的改变不仅是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必走的一步,也是增加居民消费的重要途径。新一轮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也就是以城乡劳动力身份平等、机会平等和权益平等为特点的城镇化。因此,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
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决定着资源消耗结构、收入结构和人口结构,影响着城市功能、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抓住经济结构问题,也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主线。因此,要把调整结构作为重要抓手,坚持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从抑制产能过剩和培育新兴产业两方面入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运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着力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处理好转变与改革的关系,提升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10多年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制机制性障碍。正是由于这些障碍的存在,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难以有效贯彻,甚至有时还会与初衷产生较大偏差和背离。因此,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继续全面推进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体制和机制上消除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弊端,切实保证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结构相统一,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作者: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来源:《求是》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