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08年报考的人民大学财政学,考了373分,单科都过线,71、72、103、127,当年财金学院的线为375,饮恨调剂到本科就读的学校,原来的专业,一所普通的211. 也是因为年少吧,总想着考研读博然后去高校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因此大四公务员没考,工作也没找。考研失败后,心有不甘,想二战,但考虑到个人的经济压力,以及一年的机会成本,还是放弃了。刚开始读研的时候,真的是很痛苦,就那么一步之遥。我也经常告诉自己,我要继续考博,杀回北京。研一的时候也经常看北大的经济学用书。09年一年,我的思想开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促成我转变的因素有很多,无法一一列举,只说一二。
首先我要问自己读研读博的目的是什么,做学问么?我刚开始的目标是想去做研究,但自己摸索了一年,发现现在的大环境根本不适合我们年轻人做科研,只适合学术界有权有势的人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年轻人没有做科研的资源。刚出来,没职称,没权威,只能依赖大牌教授、博导、领导,依赖他们的施舍勉强维持生活,在博士的时候做的是苦力,到工作了还是得做苦力,根本上与自己想象中的科研生活是两码事。读博出来年龄都很大了,得养家糊口,压力很大呀,只能想办法去赚钱,这个时候就不是纯净的心思做学问了,与其在学校里赚钱,还不如出来,到社会上赚钱。这样想来,我读博的心就软了。而且,看看现在学术界的问题,看看现在的学术与现实世界的脱节,我就认为,文科类的学问,在象牙塔里做不出什么深度,要体验社会,要历经磨难,必须先有社会经验,与其直接读博,还不如工作两年,积累经济基础和社会经验,再想读博也不迟。
其次,要看看读研期间做什么。我没有跨专业,其实学的东西大概与本科相同,老师还是那些老师,只不过说自己写过论文,做过研究。说实话,那叫什么研究哦,文字垃圾。而且本科期间的数学不是太好,虽然考研考了127,但是还是离那些前沿学术杂志里的论文所需的数学相差太远,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