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有一定的生产量,这些生产量全部供给,是供给量。
这个供给量与需求量如何比较?
需求量,是某一价格需求方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由于价格有很多种可能性,需求量必然也有很多可能性。所以,要想进行供给量与需求量的比较,必须确定一价格,与这个价格对应的需求量进行比较。
假设供给量小于需要量(最大需求量),则必然可以找到一个价格,使供给量=需求量。
假设供给量不变,如果相对于高于供给量=需求量的价格对应的需求量,那么会有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简称供大于求;如果相对于低于供给量=需求量的价格对应的需求量,那么会有供给量小于需求量——简称供不应求或供小于求。
我们知道,供给量是由少变多的,之后可能由多变少。
我们假设供给量在最少时,需求量也是最少,此时供给量=需求量,那么这个供给量相对其他的需求量,均是供不应求。
我们假设供给量在最多时,需求量也是最多,此时供给量=需求量,那么这个供给量相对其他的需求量,均是供大于求。
我们假设供给量在最少最多之间时,需求量也是在最少最多之间,此时在一价格有供给量=需求量,那么这个供给量相对低于前述价格对应的需求量是供不应求,那么这个供给量相对高于前述价格对应的需求量是供大于求。
一般而言,对于一个供给量,它相对于小于它的需求量就是供大于求;它相对于大于它的需求量就是供不应求;它相对于等于它的需求量就是供求相等。一个供给量因为相对关系不同,会有不同的供求定性——或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或供求相等。
我们日常说供不应求的时候,往往指的是供给量少,其实在那个少的供给量,供给量全部销售了,是供给量=需求量。
我们日常说供大于求的时候,往往指的是供给量多,其实在那个多的供给量,供给量全部销售了,是供给量=需求量。
马经说只有在价格等于价值的时候,才是供求相等。价格高于价值,供不应求;价格低于价值,供大于求。
西经说只有价格等于均衡价格的时候,才是供求相等。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供大于求;价格低于均衡价格,供不应求。
马经、西经都不对。
只要是供给量=需求量的时候,便是供求相等,无论什么价格。只要生产的商品数量全部销售了,在这个价格,就是供求相等。
同理,只要是供给量大于需求量,便是供大于求,无论什么价格,无所谓价格低于价值或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只要是供给量小于需求量,便是供小于求,无论什么价格,无所谓价格高于价值或价格低于均衡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