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出发点
1862-1874间,杰文斯、瓦尔拉和门格尔在互不知晓的情况下,同时提出了边际效用理论,从而拉响了边际革命的号角。边际革命的意义在于人们从最初的边际效用递减原则中发展出了一套以微分学为基础的数理分析工具,用以处理效用、利润最大化,使经济理论构建的更为精确和连续,并最终赋予现代经济学理论普遍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但是,在边际革命之前,经济学包括了丰富的社会制度与文化方面的内容,边际革命的副作用在于经济学成为了以数学为核心的收缩的纯经济学,而把社会变化和制度变化方面的绝大部分内容交给了其他领域的人。现在回过头来,很多问题其实还是绕不开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经济(不是有个经济社会学?)
二、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房地产市场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今天的中国房价,福州房价,我们一定会说他是非理性的,这个房价远远超出了普通人们的正常消费能力,是缺乏基础的空中楼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中国,房子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商品和资产品的范畴。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它还涉及:
1、宏观角度:城市化问题
2、微观角度:户籍关系问题(购房入户是很多地方的政策)、小孩入学问题(中国很多地方学校入学是划片的)、婚姻问题(婚房)、养老问题(在社会保障不很健全的情况下,在退休后出租第二套房子获得租金收入或成为养老的资产之一)、社会习俗问题(福州有个很富裕的小地方,这个地方就有小孩一出生就为其备一套房子的风俗)。撇开着一切不说,中国人对房子确实有特殊的偏好,这也正是当红影剧《蜗居》中矛盾的起始源。
基于房地产与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和社会微观的紧密联系,二者之间应该有广阔的研究空间。(中国房价很难降,房价问题是结构问题,所以要完善商品房市场,同时建立保障房制度)
三、如何结合二者来研究?
目前很粗浅的一个想法是,在需求中加入偏好因子。如Q(demand)=aY+bP+cW+dI+ePop+λPre+e, (pre=preference,pop=population);Q(supply)=….
根据demand=supply,套入数据计量分析得出P与pre的关系,并解释其对房价的支撑作用。难点在于pre的数据来源(用什么数据来代替这种preference或是直接按照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个调查?)
或者还有其他的方法来研究?欢迎探讨
(言语的交锋展示了思维的灵活,观点的碰撞则体现了思想的火花,我喜欢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