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近期,美国经历了“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先是美国ZF接管两房、然后雷曼兄弟的破产、AIG、美林等大型投行也都出现了问题。很多人担心,这次的金融事件会演变成像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但是,从目前总体来看,这两次的金融危机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其一,波及范围不同。30年代大危机波及了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全面的社会萧条、大量的失业。同时,也影响到除美国外的欧洲各国和日本等,波及范围非常广,造成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此次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市场波动,还没有波及到社会其他领域,影响范围也主要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所以,就波及范围来看,30年代的大危机更广。
其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此次的金融风暴,主要是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新的交易方式的产生,如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在这次次贷危机中都推波助澜,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新的金融机构的产生,投资银行的迅速崛起,使金融市场形成了互相交叉又相对泾渭分明的两条线,商业银行系统自30年代大危机以来,已经有了很好的风险防范意识及措施,而且巴塞尔协议也为银行风险监管提供了统一的规范。而投资银行作为新兴的金融机构,从事与证券交易相关的业务,相对来说还不是很成熟,也很难监管,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强制性的规范。因此,在这次的危机中,破产倒闭受到较大冲击的大都是投资银行,而商业银行相对较好。但30年代大危机中,首先破产的便是商行,进而波及到整个金融系统。
其三,ZF干预程度不同。30年代大危机过后,罗斯福ZF才以“新政”整顿金融体系,从而恢复生产。此次,美联储已向美国国会提出申请,建立7500亿的ZF基金来救市,通过注资、收购等手段有选择的救助各大金融机构。30年代以后,国家干预主义已经在美国生根发芽,这也是避免金融危机向社会危机演化的一项很主要的措施。
经过这次美国的金融风暴,会促进美国银行模式的发展变化,向业务特色鲜明的小银行或者综合化的金融集团转化,进而推动整个金融制度的调整,促使美联储加大金融监管力度。
而中国因为高度的管制,目前来看,在此次金融风暴中算是幸免于难。很多人抱着侥幸心理,说中国“躲过了98,又躲过了2008”,而即使中国真的躲过了此次危机,我们也必须承认,管制并不是一种成熟的市场经济的体现。我们应该继续深化改革,争取找到市场活力与风险控制的平衡点,从而引领中国更好的稳定的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