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动手计算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民财富(1)
引:在一本科幻悬疑小说《牛顿的新装》里,描述了“牛顿”和“莱布尼茨”两个世界,它们在探索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时,前者依靠各种“自圆其说”所谓的定理,而后者则是以精确的计算来验证。
自己动手计算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民财富
在今年二月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报告的发布现场,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说:“房地产打下去GDP就掉下去了,GDP掉下去,温总理比我们开发商还急”,快人快语道出了政府在调整经济政策上的困窘。从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普遍噤若寒蝉,而在我国随着各种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层出不穷,使得诸如吴敬链、厉以宁和茅于轼之类的专家学者,他们头顶上的华丽光环褪色了。在这个不算太冷的春天,处境狼狈的还有国家统计局,他们在《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里发布的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指数,以及之前公布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以及GDP数据受到质疑。
在英国科学家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之后,对任何一门自然科学来说,意味着要做实验和测试数据。同样的在西方哲学领域,“科学”与“实证”是同义的,如果以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来看,不能在物质或经验方面得到验证的理论,根本谈不上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从2003年到2010年,在胡温主政期间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样的一个写有“科学”字眼的理论,我们有必要抱着实证的态度,找出其内在的科学性,揭示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大凡阅读过《政治经济学》的读者,恐怕都知道“杜林”此人,如果模仿写一篇《反杜林论》,从理论到理论、又讽刺又挖苦的思辨实在是辛苦,简单点我们就用一般马克思经济学意义上的概念来估算现实生活中的国民经济指标。
在自己动手计算之前,我们明确一下理论原则、数据背景和社会因素。马克思经济学是严格区分生产活动与非生产活动的,简单地说只有生产和贸易部门,才是真正的创造价值并形成国民财富,这与主流经济学做经济量化分析时在国民经济部门的选择范围上不同。在统计数据来源方面,我们要用到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全国部分部门投入产出表里所提供的数据,从官方网站上我们可以查阅到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在本文中我们将用到2002年,以及资料较新的2007年投入产出表。最后是提醒一个社会问题,中国工人曾经可以凭一本《鞍钢宪法》小册子,参与到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体现“当家作主”的主人地位,而面对社会上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雇佣劳动关系,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理解一些数据的现实意义。
部门分类
现在我们对2002年、2007年投入产出表所涉及的42个部门,做大致上的第一部门(生产部门)和第二部门(贸易部门)划分,具体如下:
生产部门 = 农林牧渔业、所有的制造业、交通运输、建筑、公共设施、科教文体卫和娱乐业
贸易部门 = 批发和零售业 +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版税部门 = 金融业 + 保险业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金融业、保险业和商务服务业是维持“社会生产”的“社会消费”,可以划入版税部门分类。不过在投入产出表中,没有分别给出“租赁业”与“商务服务业”的数据,所以把两个行业的数据计入贸易部门。
计算公式
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是“按当年生产者价格计算”的,或许有人提出疑问:马克思经济学上的价值(劳动时间)与价格(价值的货币表示)是两个概念,的确如果我们不能取得“价值”的数据,至少应该考虑用“劳动时间”来作衡量的标准。对于“物化劳动系数”与“实际的生产价格”之间经验性验证的理论,在这里本文不引用和概述了,我们直接使用投入产出表里的数据。公式如下:
总价值 = 生产部门总产出 + 贸易部门总产出
不变资本耗费 = 第一部门的生产和贸易部门投入
最终产品价值(含折旧)= 总价值
-
不变资本耗费
最终产品价值(不含折旧)= 最终产品价值(含折旧)
-
折旧
在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表的象限里,横行有各行业的“总产出”数据,我们不难计算出“生产部门总产出”和“贸易部门总产出”的数据;至于“不变资本耗费”,我们可以理解为生产和贸易部门的中间投入,表的纵列有各行业的“总投入”的数据,所以此项数据也是可以计算出来的;至于“折旧”一项数据,除了查阅当年的统计年鉴,可以在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一项累计得到。
上述的总价值、最终产品价值(含折旧)和最终产品价值(不含折旧),是马克思经济学意义上的TV、GFP和FP,它们与目前我国实行的SNA经济核算体系里的TP(总产品)、GNP(国民生产总值)和NNP(国民生产净值),是可以做同一层次上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