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604 22
2019-09-05

萨缪尔森的玉米片需求表如下:

价格(美元/)   需求量(百万盒/

             P            Q

   A        5            9

   B        4            10

   C        3            12

   D        2            15

   E        1            20   

萨缪尔森的玉米片供给表如下:

价格(美元/)  供给量(百万盒/

              P            Q

   A        5            18

   B        4            16

   C        3            12

   D        2             7

   E        1             0

关于以上供给表萨缪尔森说:“这些数据表明,在玉米片价格在每盒1美元时,生产者将不会生产任何玉米片……”。就供给表本身而言,这句话没有毛病。

但我们有必要结合需求表谈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市场上真的出现了1美元/盒的玉米片价格,是因为发生了什么?显然,那是因为玉米片的供给量达到了20百万盒/年。

为什么玉米片的供给量会达到20百万盒/年?

我们从需求表开始说起。

第一时期A时期,玉米片的价格是5美元/盒,此时必然对应的是9百万盒/年的供给量。显然,这个价格是有利可图的,一定会有新的生产者进入,增加生产量。

第二时期B时期,生产量增加到10百万盒,假设全部销售,价格为4美元/盒。这个价格依然是有利可图的,一定会有新的生产者进入,增加生产量。

第三时期C时期,生产量增加到12百万盒/年,假设全部销售,价格为3美元/盒。这个价格依然是有利可图的,一定会有新的生产者进入,增加生产量。

第四时期D时期,生产量增加到15百万盒/年,假设全部销售,价格为2美元/盒。这个价格依然是有利可图的,一定会有新的生产者进入,增加生产量。

第五时期E时期,生产量增加到20百万盒/年,假设全部销售,价格为1美元/盒。

显然,是年生产了20百万盒玉米片后,价格才会降到1美元/盒。不会从天而降出来一个1美元/盒。

像萨缪尔森一样,供给曲线的分析者往往从最低价格开始分析,其实假设需求曲线不变,必须从最高价格开始分析,这样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生产量是由少到多的,价格是由高到低的。

生产量由少到多,价格可以由低到高——前提必须是需求曲线向右上移动。这样越往后期,需求越多,价格越高供给量也越多。住房、茅台等商品是这样变化的。这样的商品也不是可以无限呈价格与供给量正方向变化的,总有一天,价格会达到最高,供给量会达到最多。这就是所谓的泡沫破裂。

供给必须按需求供给,否则无法成交。需求曲线向右上移动,其实供给曲线也随之移动。供给曲线总是与需求曲线重合,是需求曲线的一部分。

所谓的斜向上的供给曲线,在需求曲线不变时,根本无法画出。在需求曲线变化时,在每条新的需求曲线上取一个点连接会画出斜向上的线,人们就把这个线误解为供给曲线了。真正的供给曲线其实是那与很多条的需求曲线重合的线。

看图,要看三视图,才能知道整体。看一个剖面图,只是一个断面,不是整体。斜向上的供给曲线,就是整体的一个剖面而已(其实只有几个点,线是没有的,硬连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9-9-5 16:03:43
西经在谈到价格时,往往不说它是怎么来的,忽然就说出个价格来,这是不行的。
因为一个价格必然对应一个供给量(需求量)。把这个搞清楚了,才知道以后的事件如何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9-5 16:05:45
形成的过程不合理
在萨缪尔森提供的玉米片供求均衡案例中,第二个问题就是他通过供求量上窜下跳的试错,来推导玉米片供求平衡形成的过程是虚拟的,如供给分别从900万盒→1200万盒或2000万盒→1200万盒调整,需求分别从1800万盒→1200万盒或0→1200万盒调整,其均衡的形成过程,与现实供求的变化过程存在明显不同。
因为在经济学的均衡理论中,完全不存在“时间”这个概念,传说中的上帝创造世界需要7天,我们经济学家创造世界则不需要任何时间。比如玉米片的生产,从0盒到1800万盒的产能变化,瞬间就完成了,不需要任何生产资源和过程;然后又能凭空出现1800万盒的产能,再下降到0盒,期间也不会对市场或社会,比如就业的变化造成任何影响。
相对来说,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产品经济生命周期理论,则完全没有这样神奇。比如将玉米片供给和需求均衡的例子搬到产品经济生命周期理论中,其均衡的形成将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最初没有玉米片这样的产品,每年生产的玉米片为0盒;
然后进入生产玉米片的第一阶段,每年生产的数量是700万盒,市场需求旺盛,潜在需求>供给;
在第二阶段,每年生产1200万盒,市场需求旺盛,需求>供给;
到第三阶段,每年生产1600万盒,市场需求旺盛,需求>供给;
到第四阶段,每年生产1800万盒,市场需求旺盛,需求>供给;
到第五阶段,每年生产2000万盒,市场需求达到饱和,供给和需求形成均衡;
到第六阶段,出现红薯片、芋头片、莲藕片等替代产品,玉米片的需求进入衰退期,供给和需求的均衡被打破,出现玉米片供给>需求的状态……一些生产者退出玉米片的生产,玉米片的供给和需求相继下降……
在整个过程中,供给增加主要得益于产能扩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需求的变化主要受制于效用和效用递减规律,所谓价格对供求均衡的影响,根本不存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9-5 16:15:31
一张笑脸66 发表于 2019-9-5 16:05
形成的过程不合理
在萨缪尔森提供的玉米片供求均衡案例中,第二个问题就是他通过供求量上窜下跳的试错,来 ...
还是用需求量与供给量的概念较好。
假设供给量未达到餍足量,在任意价格,必有供给量=需求量。
所以总是供需平衡的。
假设需求曲线不变,高价格平衡的数量少,低价格平衡的数量多,手机、电视、电脑之类。
假设需求曲线右上移动,低价格平衡的数量少,高价格平衡的数量多,住房、茅台酒之类。
假设需求曲线左下移动,高价格平衡的数量多,低价格平衡的数量少,淘汰商品之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9-5 18:49:28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9-5 16:15
还是用需求量与供给量的概念较好。
假设供给量未达到餍足量,在任意价格,必有供给量=需求量。
所以总是 ...
很多商品的需求是刚性的,比如粮食、猪肉并不会迁就供给量而保持平衡,供给量太小,会导致价格一路上涨,比如馒头贵过黄金,直到人大量饿死,才能平衡;供给量太大,就会出现过剩,价格下跌,这些商品变化的是供给量,需求则相对稳定。所谓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实际是供给量围绕需求量波动。
当然我这里说的是大概意思,不够严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9-5 20:54:28
一张笑脸66 发表于 2019-9-5 18:49
很多商品的需求是刚性的,比如粮食、猪肉并不会迁就供给量而保持平衡,供给量太小,会导致价格一路上涨, ...
需求其实是一条需求曲线,有无数个需求量对应无数价格。
而一定时期供给量是一个定值,所以只能满足某一价格的需求量。
在那个价格,是平衡的。
其他价格就不平衡了。供给量一般是从少到多到最多,然后又少。很难不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