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资本市场风险从业人员的实践归纳:
第一:概率
一切终究是概率,所以我把概率置顶。
如果最后不是概率,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资本市场风控,尤其是投资审批和投资事前分析,最重要的就是推测事物最可能的走向。事物演化可以有多个方向,但概率是不同的。寻找概率最大的方向,与大概率为伍,这就是准则!判断一个风险管理从业人员职业素养高低,方式之一可看他是否善于从市场的一些事件中看到事件背后隐藏的假设,并能在跟踪和验证下判断该假设的实际实现概率。
就概率而言,两类情况特别有意义:
第一类,如果A事件概率很大,那B事件概率就特别小。所以如果你在现实中观察到了B,那A就需要被否定。
第二类,如果A事件概率很大,那B事件概率也应该很大。但你很少在现实中观察到B事件,那A就要被否定。
第一类是一般的统计推断逻辑,第二类是最大似然估计的逻辑,也是贝叶斯式的逻辑。概率和情景的分析可以借鉴很多自然科学中的简单思维模型。
第二:财务财务是商业的语言。
财务分析固有一些缺点,包括更侧重于描述历史,更注重描述有形资产,更适合分析经营生产为主的企业。对于有些公司财务语言大部分时候说的既不是关于公司的事实,也不全面,但毕竟是对公司相对客观和相对全面的描述,因此不可不深入。
实际使用中,我个人倾向于开发一些自动的分析工具,遵循从上至下、从主到次的逻辑,主要使用的工具是两个:
1) 第一个工具用于快速检索资产负债表的要项和大项,用于发现非常规的、可能问题项。因为一般资产负债表和企业业务模式紧密相关,所以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在我看来是重中之重。
2) 第二个工具用于对公司三表进行快速分析。用以发现数字的增长、比例是否存在异常。
经过上述分析,应能大概要了解公司的业务模式如何、有哪些异常。当然发现异常只是第一步,之后还需要去深入找寻异常发生的原因。
第三:定价如果不能判断一笔交易的真正价值,那为什么我要下注。
这其实是综合所有其余6点之后的最后工序,也是国内绝大部分机构最缺乏的能力:风险定价。公司定价的核心三问:
- 公司业务赚不赚钱?
- 如果公司赚钱,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 公司面临的风险有多大?
最好的定价模型就是现金流折现模型,数学上相当简单,但应用好特别难。因为根据简单的函数知识,只要一个函数的变量超过3个,原则上你很有可能凑出各种你自己希望看见的结果。
如何做好风险定价呢?
1) 要有全面的信息。我自己使用公司体检表,细分项目大约有50几项,是分析的例行工作。我个人偏好在全面获取信息的前提下做简单决策,而不是在缺乏信息前提下做复杂决策,但很多机构和个人可能更偏好后者。
2) 要对各种估值方法熟稔于胸。现金流法,收益法,资产法,类比法等等相互印证。
3) 循序渐进,不断回溯。根据新的信息不断改进,一旦实施了定价,模型后面的参数就是你的假设。有了假设,分析就会有更好的针对性和可验证性。注重积累,长期追求细微的改善。即使一个好风控比普通风控判断每次判断准确率仅高2%,长期来看也是巨大的优势,假如1年审30个项目,10年就是300个项目,最后的差别是1.02的300次方,也就是近400倍。
第四:利益链分析公司就是一个利益链。
优先级债务人,次级债务人,权益资本中的大股东,小股东,内部员工层,高管层,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竞争对手,外部行业协会,中介结构,监管部门,所有的人关注点和利益交织在公司。
分析一个公司的行为不是重点,核心是要弄明白每个行动或一连串行动背后对谁最有利,对谁最不利,谁会是支持者,谁会是反对者。
一个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是观察公司利益链的好窗口,需要花费精力去梳理公司的行为。如果介入金额较大,而对公司行为背后的主导方行为毫无所知,那就把资金的命运交给运气了。
第五:舆情尽调舆情尽调不是人知我也知,而是要知人之不知。
大家都知道的信息我是不太感兴趣的,因为大部分时候定价非常充分,对于需要进行事前判断的风控而言,一定要借用先进的舆情工具和各种渠道去试图获得更隐蔽负面的信息。 比如,企查查,法律文书网,行业人员的面对面交流,各种融资信息,上下游的交易对手,竞争对手对企业的评价等等。
第六:同业信息同业是最好的信息源。
多结交一些行业内的靠谱朋友对提高信息质量非常有帮助,金融当中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就是信息。信息对改进概率判断,提高决策质量的价值怎么高估都不为过。
第七:行为心理我更关心个人或群体什么时候容易犯错。
非常有意思,每一种有利的性格或心理优势都存在其对应的易犯的错误。风控从业者要引以为戒,长读长思。
- 比如,有决断力往往是能力的表现,但是有决断的人也往往自大,大部分情况下有决断力的人倾向于维持已经犯下的错误直至造成重大损失。
- 再比如,喜欢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但是喜欢某个人则可能忽略其缺点,喜欢某个技能则可能高估技能的适用范围,喜欢某个公司高管则可能高估其公司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