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671 4
2019-09-14
综艺《声入人心》之后,音乐剧开始广泛进入大众视野,原先“小众”不为大家了解的“高端艺术”逐渐被大众接受和认可,于是追求精神生活的消费者们对音乐剧的需求大量增多,生产商也认为有利可图,纷纷增加供给,但音乐剧市场毕竟不是短期内就能获利的普通市场,制作一部往往要耗费一两年之久,而且只追求利益的生产商会降低音乐剧的质量 成为一种变相“降价经济”,所以,未来的音乐剧市场究竟是否繁荣,大家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9-9-15 10:48:06
戏剧,从来都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融故事情节、音乐、舞蹈、表演、舞台美术等艺术形式为一体。音乐剧,应该是其中音乐艺术成份比较大一些,但归根结蒂,还是需要融合其他各种艺术形式,否则,就不成其为“剧”了,而只是单纯的音乐会了。

我不知道现在所说的“音乐剧”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我还没有看过,无从评说。

但是,我多少了解中国传统戏剧的音乐,如皮黄腔、梆子腔、高腔、昆腔等;

我还知道当年“样板戏”的音乐,其中,现代京剧《杜鹃山》的整埸音乐、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整埸音乐,我个人认为成就最高,简直可以称为“艺术的殿堂”,至今无其他作品可以与之比肩。

我还知道,曾经有一个年代,是中国歌剧的兴盛年代,出现了大量烩炙人口的优秀歌剧,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刘胡兰》、《红珊瑚》、《阿诗玛》、《刘三姐》、《江姐》、《洪湖赤卫队》、《红鹰》、《柯山红日》、《军队的女儿》、《北斗》,等等。还有《长征组歌》、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钢琴协奏曲《黄河》等。

如果音乐剧作为一个新的剧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兴起,应该走博采众长的道路,借鉴古今中外其他剧种的优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9-15 11:02:12
从经济学的角度,戏剧属于非物质产品。
非物质产品的生产、消费、交换等方面都有其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点,因此,非物质产品的成本费用、交换方式、价格形成和变动规律、乃至非物质产品生产者的盈利模式、经营方式,等等方面,都有其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点。三言两语是说不清的,需要专门的文章(甚至著作)来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9-16 09:30:06
但音乐剧市场毕竟不是短期内就能获利的普通市场,制作一部往往要耗费一两年之久,而且只追求利益的生产商会降低音乐剧的质量 成为一种变相“降价经济”,所以,未来的音乐剧市场究竟是否繁荣,

——————————————————————————————————————————————

艺术这个东西,不太适用“市埸化”、“商业化”,如果音乐剧的制作商、音乐剧的音乐作者和剧作者、音乐剧的表演者,都是为了赚钱的目的去工作,那末,音乐剧最终必然会沦落到拼命迎合低层次观众的低俗口味的东西,最终结果是毁了音乐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9-16 14:48:04
任何影视剧以及新闻出版、小说等一切娱乐项目的内容都应该是源于生活的提炼。脱离现实的内容赢得不了观众,不但不能盈利,而且还不长久。现在已不是跟随政策迎合政策的政治性生产影视作品的时候了。政治色彩越浓厚,其生命力就越短。有些甚至要由公费组织观看。一个有内容,有内涵,经得起摔打的影视剧才能经久不衰,才能盈利。

举个例子:京剧《锁麟囊》。它不但唱腔美,音舞美。它宣扬的是行善,报恩。可以说,它不带丝毫的政治色彩,它适应所有年代。它广受人们的欢迎,且经久不衰。这样的剧目它永远盈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