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3、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4、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5、武汉大学高级经济研究中心
6、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7、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8、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9、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10、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排名结果显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名列榜首,这个结果从积累和存量的角度看,并不出人意料。从三个一级指数看,除了开放度和影响力指标位列第三外,其余两个一级指数:经济学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也位居榜首。
北京大学的另一机构——光华管理学院(下称“光华”)列第二。这也符合学界人士的一般判断,从三个一级指数看,光华在开放度和影响力方面尤为突出,在教育和研究能力方面稍逊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排名似乎有些出乎意料,考虑到该学院近几年来特聘教授制度和各项措施。可以看到,数量最多的全职/特聘教授,使其在开放度和影响力方面颇为优秀,综合另外两项表现也不错的指标,位列第三。
位列第四的是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这个排名和财大吸纳人才院长田国强在最近一年中的努力及其成效有关。
位列第五的是武汉大学高级经济研究中心。虽然,其在学界以外并不响亮,但圈内深知这个中心及其创始人邹恒甫先生的分量。由于采用约请教授而非专职/兼职的方式来教学,本报采用海归学者人数的指标体系低估了武汉大学高级经济研究中心的开放度和影响力。
前5名和6~10名的对比很有意思。
前5名的优势在于开风气之先和现代经济学方面的“海归”特质;而6~10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则更多地反映了传统积累的深厚力量。
北大、复旦、人大的三家经济学院一度是经济学院的三大“重镇”,在经济学教育和研究方面积累的势能依旧很可观,以复旦经济学院为例,其发表在《经济研究》杂志上的论文数为11篇,为全部候选院校中的第四名;北大经济学院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论文也达到9篇。
这几家传统经院没有进入前5名的原因在很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过多依赖传统势能,忽略开放度扩大。
这次评比注重现代经济学标准、海归人数和中国留美经济学家视角的指标体系设计,使得这些院校在开放度和影响力方面表现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