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青教授主要讨论两方面问题:一是M1增长剧烈波动及其原因,二是当前通货膨胀等方面情况。
首先讨论M1增长变化情况。1月份M1同比增长39.7%,超过过去十年平均增长率两倍。尽管1月信贷较多对此有贡献,但在贷款增量不大的去年下半年,M1同比增长率持续上升,11月达34.6%。
M1主要是现金与企业活期存款,相比包含储蓄存款的M2,在短期有更强的活动性。过去有评论观点把储蓄存款叫作“笼中的老虎”,M1就可以看作是走到了笼子门口的老虎。市场流行观点把M1相对M2更高的增长速度称作剪刀差,认为它对通货膨胀具有更强预测性。如果用目前这个指标水平预测下一步通货膨胀,情况会非常严重。上一次40%的M1增长率出现在1994年,当时通货膨胀率高达20%。
宋教授从两个角度对上述流行思路提出不同看法。一是换环比指标看,情况没有那么严重。M1和M2的环比增长率在2009年1季度达到顶点后下降,并在下半年大幅度下降。这提供了一个同比增长率与环比增长率反向变化的例子。看环比的话,去年3月M1增长率比今年1月要高,“老虎”要出笼的话,去年3月就在笼门口了,但没听见叫几声,又回去了。
二是对M1相对M2的增长率变动原因提供一个不同解释。他首先列举了影响M1增长率三方面因素:一是信贷货币总体增长,二是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比例变化,三是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比例变化。用季调后M1相对M2比例可以控制信贷货币总体增长对M1绝对增长率的影响,并刻画M1相对M2的增长率波动。这一指标在2004年以前相对稳定,2004年后出现大起大落。2007年底达到上一个高点,2008年底降至最低点,2009年至今再次上升。
M1相对M2比例上升有可能是企业把定期存款变成活期存款。如果真是这样,企业部门在紧缩货币的时候把定期存款变成活期存款,对于关注控制货币扩张带来通胀危害的货币当局而言可以说非常友好!不过,考察居民存款相对M2比例发现,这一指标和M1相对M2比例有明显反向关系。可见M1相对M2比例大幅波动,主要是M2中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比例变化引起,主要不是由企业存款内部结构变动所导致的。
进一步看,影响居民和企业存款比例的最主要因素是住房销售。上一次居民存款比例低点在2007年10月,正是房屋销售的高点。后来房屋销售下跌,居民存款比例上升。2009年以来,房屋销售猛涨,居民存款比例随之减少。居民密集购买住房,将其持有的储蓄存款大量转变为企业存款,其中大部分成为活期存款并计入M1。
对居民而言,买房是将其所持有的货币资产转变为房产,总资产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从个人消费函数角度看,影响个人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是总财富或总资产,资产结构的影响小得多。因此,居民买房导致居民存款减少,却不会减少居民消费。另一方面,居民买房导致企业存款增加。企业存款特别是活期存款增加则会增加企业需求。因此,居民房产、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后两者即为货币)共同决定总需求。从这一角度,可以把个人持有的房产加入货币之中,构成更广义的货币。
住房销售与M1相对M2比例的关系具有两点含义。第一,2009年上半年信贷猛增但是住房销售低迷,下半年信贷增速减缓然而住房销售火爆,住房销售与信贷扩张之间这一反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稳总需求的作用。不过这只是偶然之事,如此剧烈信贷波动今后不宜重复为好。第二,股市波动与住房销售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因此,尽管根据信贷和住房销售可以很好地预测M1,却难以利用来预测股市。
接下来讨论当前通货膨胀等问题。2009年12月CPI环比大幅上涨后,1月份有所下跌,2月份基本持平。过去半年CPI增长折年率2.8%,是比较温和的通胀水平。去年第4季度特别是12月高通胀主要由天气异常所致,出口强劲增长也起到一定作用。总的来说,总需求过度引起的通胀压力并不大,2009年信贷增长对CPI的冲击已经充分释放。
今年贸易顺差很可能增长,平衡总需求要求投资增长率比上年下降。通胀与货币关系将恢复到2008年以前状况。考虑住房销售疲软的紧缩效果,1季度信贷增加2.5万亿可能轻度偏多,但不严重。未来货币供给需要结合出口和住房销售情况进行调整,全年增加7万亿贷款也许略微多一点。最后,目前形势下利率调零点几个百分点本身没有实质性的作用,至多有象征性的意义。